農業物聯網:物聯網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在這背后,則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芯片,用這些傳感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局部的無線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各種通信網路交互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原理 :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步驟
?。?)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傳感器實時探測;
?。?)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并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絡傳輸的數據格式;
?。?)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國移動的IDC),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案例
在北京大興精準農業示范區,處處體驗到物聯網“感知”精準農業技術。采育鎮鮮切花生產基地中控室,溫室環境監控大屏掛在墻上。數字頻閃的表格中,59棟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一目了然。
突然,A1棚濕度顯示由綠變紅:85%!技術員立刻開啟一旁的網絡視頻語音監控系統,點擊“一排溫室”發令:“濕度大了,請開風口和天窗!” 視頻畫面上,一名農民操作員立即行動起來。 10分鐘后,系統傳來語音回復:“全部打開。”大屏幕上,紅色數字隨即下滑,很快恢復成綠色:70%。這些實時監控的環境指標可以自動報警,綠色表示正常,紅色即為報警。”市農科院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陳立平博士介紹,這套溫室環境監測與智能控制系統,通過室內傳感器“捕捉”各項數據,經數據采集控制器匯總、中控室電腦分析處理,結果即時顯示在屏幕上。管理人員通過另一項技術——視頻語音監控系統隨時指揮。基地經理李春貴務農20多年,算是一把好手,現在卻全聽“系統”指揮。他說:“以前都憑感覺,覺得溫室冷了就加溫,覺得暗了就補光。智能監控下的科學數據,大伙都服!”
像采育鎮鮮切花生產基地這樣,大興已在5個鎮、6個村示范推廣精準農業技術,智能溫室娃娃、室外氣象自動監測、負水頭精準灌溉、液肥精準施用、靜電精準噴藥……16項信息化專利技術,實時定量監控農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調節水肥藥的投入,幫助農民實現更高層次的精耕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