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單片機給利爾達后來進入物聯網領域打開了一扇門。經過多年摸索,利爾達逐漸找到了自己在物聯網領域發展的路線。
利爾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利爾達”)董事長陳賢興,當年是一不小心進入了當下最前沿的物聯網行業。
20世紀80年代末,陳賢興還在溫州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賣電子器件。靠日復一日的勤奮積累,他的生意越做越大。2001年,陳賢興來到杭州,注冊成立利爾達單片機有限公司。如今,它已成功轉型為物聯網嵌入式解決方案及產品提供的高科技企業。
單片機又稱單片微控制器。現代生活中,人們使用的所有電子和機械產品,包括手機、電話、計算器、家用電器、電子玩具、掌上電腦以及鼠標之類的電腦配件,幾乎都會配有1至2部單片機。可見,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這一市場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實際上,正是小小的單片機給利爾達后來進入物聯網領域打開了一扇門。等到2009年,當物聯網這一概念被明確提出來的時候,陳賢興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在從事對這一新事物的研究和應用。利爾達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物聯網企業。
經過多年摸索,利爾達逐漸找到了自己在物聯網領域發展的路線,讓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適應物聯網行業的需要,為成為國際性物聯網企業打造好了自己的團隊。
應用設計先行
是先重應用,做大市場,還是先重研發,爭奪技術話語權?這是物聯網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
有技術專家和管理者雙重身份的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施一明,是徹底的技術派,堅持先帶領團隊搞自主研發。他的理由是:雖然發展應用能夠迅速擴大物聯網市場,但如果核心技術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勢必缺乏競爭力,只能為他人做嫁衣。
對于行業內的路徑之爭,有業內專家表示,這屬于企業內部發展的不同思路,沒有對與錯。不過,在利爾達看來,如果選擇技術先行的路線,很可能研究10年甚至20年都不能落地,那就是“閉門造車”。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陳賢興曾在很多場合坦言自己“不懂”物聯網技術。
“正因為我不是技術出身,才不會一味追求技術攻關的快感,反而能更冷靜地看待這個尚在襁褓中的新興產業。”陳賢興說。
他很清楚,當前外企巨頭依舊掌握著物聯網的核心技術。中國企業如果現在與跨國公司拼技術,就如同雞蛋碰石頭。以芯片技術為例,國內企業因為技不如人,導致成本比外企巨頭高出很多。
“中國與歐美國家間的水平至少相差10年。外企一顆IC投入2000萬美元,我們只能投入200萬元,怎么玩啊?”陳賢興曾做過這樣的對比。
于是,他決定“避重就輕”,把應用設計作為利爾達發展的主攻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芯片的二次開發上。在這方面,陳賢興認為,蘋果的產品就是最好的例子。目前,蘋果手機中使用的芯片也并非由蘋果公司自己生產,但這絲毫不影響蘋果在應用設計方面的巨大突破。
顯然,“蘋果模式”成了利爾達的榜樣。與美國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s,簡稱TI)的合作,便是利爾達抓住的第一個機會。TI是全球知名數字信號處理與模擬技術半導體供應商,總部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在全球20多個國家設有制造、設計或銷售機構。2004年,陳賢興找到TI,說服對方讓他代理其部分產品銷售。后來這種業務不斷擴大,目前利爾達主要代理TI、ROHM、CATALYST、OKI等諸多國際著名半導體廠家的產品,產品應用領域已覆蓋民用計量、消防樓宇、消費電子、無線通訊、儀器儀表、節能電子和汽車電子等行業。
“芯片技術再好,沒有應用,都是空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應用做到極致,讓芯片企業反過來求我們用他的芯片。”陳賢興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說。
這就是陳賢興要帶利爾達走的路:投入主要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從國外引進的芯片進行應用設計的二次開發,并向下游的客戶提供整套技術方案。以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為例:利爾達提供的ETC傳感網絡和傳感器技術,能不受地域、環境等外界因素限制,對任何經過的汽車,都準確記錄下時間和位置。
事實證明,雖然陳賢興“不懂”物聯網技術,但他正帶領利爾達走在一條他認為正確的路上。
解決標準化難題
選擇好了方向只是第一步,在推動物聯網這條路上,還有一個個具體問題需要解決。
2003年的一天,陳賢興就曾捺不住性子,對著員工大發雷霆。當時,他召集公司僅有的23名技術人員開會,在問及公司研發的一種智能水杯的各種芯片技術是否都已經齊備時,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能通用嗎?”陳賢興繼續追問。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不能!”這則意味著企業內部充滿了重復勞動和技術的各自為政。
“你們不是為我干活!好在今天只有23個人。如果有1000個人,999個人沒有給我干活,我的企業就死掉了。”陳賢興在會上狠狠地拍起了桌子。物聯網行業作為一種新興行業,很多生產領域的標準化還在逐步摸索之中,但是,在一個企業內部,沒有標準化就沒辦法運轉。
幾經周折,陳賢興找到何利民作為利爾達的顧問。這位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教授,在單片機領域是權威。他在命名、版本等方面的標準化上,對利爾達公司進行指導。按照陳賢興的設想,在統一的標準之下,每位工程師的技術創新成果都將實現“無我化”,可被其他人共享。
“無我化”的實施,打破了技術人員的各自為政。比如,有人設計了第一版的智能茶杯,3個月后,需要增加一個手摸感應,只需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設計就行,相對要簡單很多。經此波折,利爾達發展物聯網更有保障了。
培養物聯網人才
物聯網行業作為一種新興行業,社會上缺乏相應的人才儲備。如何找到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人才,一度是讓陳賢興十分頭疼的事情。
2005年,利爾達進入快速發展期,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更加突出。在利爾達內部,80%以上的員工為應屆生,這些人的能力增長跟不上企業的發展。當陳賢興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這一點時,就開始實施自己培養人才的計劃。“橙色起點”培訓便是其中之一。
2010年被業界稱為“物聯網”元年。此時,怎樣的人才算是合格的物聯網人才,圈內沒有標準,而這恰恰也是利爾達的機會。
“橙色起點”是一個快速成長計劃。幫助應屆畢業生在3至6個月內掌握物聯網相關知識和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利爾達。從課程的具體設置來看,它涉及物聯網知識和技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嵌入式電表控制器、物聯網無線技術、物聯網三表技術等等。
2004年始,利爾達與TI聯合啟動MSP430中國大學計劃,現已在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成功建立MSP430單片機聯合實驗室,并投入大批的單片機教材、技術資料以及開發系統設備等。利爾達還同高校教授聯合編制了MSP430單片機中文教課書。
利爾達新任總經理丁毓麟,今年4月1日正式從陳賢興手中接過“帥印”,執掌利爾達。在他眼里,利爾達正處于從小公司向國際大公司轉變的關鍵階段,把利爾達帶入國際大公司的行列,就是他來此的目的。
陳賢興和原總經理葉文光深知“舵手”對于一個公司的重要性,尤其是利爾達這樣一個試圖在物聯網領域有所作為的民營企業。讓賢做了副總的葉文光直言:“利爾達正處于上升的階段,但與國際同類物聯網企業相比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