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OM當時的商業模式是:免費向用戶提供各類電子版雜志,通過收取投放的廣告獲益。但是,這一模式使得ZCOM的成本不斷增大,廣告收入增長也十分緩慢。2006年,ZCOM電子雜志單月虧損達到近200萬元。
更要命的是,用戶對于這種新鮮事物的熱情也不持久。“2007年,我們公司每月用戶覆蓋數量都有四五百萬,但很奇怪的是,這些用戶后來都似乎對電子雜志失去興趣了。”該人士回憶說。
事實確實如此,就在電子雜志全面“退燒”的過程中,網絡視頻、在線音樂、網絡閱讀的市場卻在不斷升溫。對于融合視頻、音樂、文字于一體的電子雜志,網民卻毫無興趣,收費閱讀當然更無可能。
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告訴騰訊科技,電子雜志的失敗與用戶興趣轉移無關,本質原因在于產品和行業本身。“無論是媒體的電子雜志制作者,還是第三方的電子雜志平臺ZCOM等,從概念上看都是反互聯網信息的。”
謝文進而解釋說,電子雜志內容龐雜,用戶使用時間成本太高。而且電子雜志上的所有東西都能在各大門戶或者通過搜索找到,它從昔日的主流走向極少數人使用是一種必然。
投資方血本無虧:成為經典失敗案例
ZCOM等企業的失敗,也是投資人身上的一道陰影。
2006年,眾多投資人和行業創始人將電子雜志視為最“in”并且“前途無量”的媒體形式。投資人認為,電子雜志盈利范圍十分廣泛,除了廣告外,還包括為企業制作電子雜志及其他衍生的服務如電子商務等。為此,他們將2006年標榜為“中國電子雜志年”。
當時,萬眾傳媒副總裁韓國強曾豪言:“電子雜志的形式及收益正如互聯網的世界一樣,我現在還沒有看到邊界,有無限的想像力和可能性。”
但在最近幾年,無論是天使投資人蔡文勝,還是凱雷集團董事總經理祖文萃,對于ZCOM這個案例已經“絕口不提”。在聯想投資的官方介紹中也很難看到Xplus的字樣。
按照投資圈的流行做法,一般VC的投資周期為3-5年。如果投資項目不能在這個時間內上市,或者引入新一輪投資,那么VC便面臨巨大風險和壓力。
從ZCOM和Xplus兩個案例來看,均為千萬美元級別的投資項目,VC最晚將在2011年徹底套現走人,不然的話就屬于被“套牢”,最大的損失就是血本無虧。
而有意思的是,早在2007-2009年,第三方監測咨詢機構艾瑞的web2.0頻道中,電子雜志領域還占有重要一席,那時候:ZCOM等電子雜志行業的公司成為艾瑞數據發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在今年,艾瑞這一頻道的研究和報告已經被取消,騰訊科技在艾瑞網上搜索關于電子雜志的研究僅有3條,而且都劃歸在電子商務欄目之中。
一位知情人告訴騰訊科技:“我們已經沒有人研究電子雜志這一領域,ZCOM等一些電子雜志自己都沒有余糧,怎么會給我們投錢?而且沒有VC關注這個行業,報告做給誰看?”
最早定位于電子雜志的POCO,在獲得融資后,很早就轉型做圖片興趣互動分享社區。在分析人士看來,電子雜志更像紙媒的“機械”搬家,恰好缺乏網絡的互動和開放——當然,如果雜志也可以互動和開放的話,那么就必然走上泛社區路線。這跟VC當時向往的電子雜志概念其實大相徑庭。
電子雜志還有沒有機會東山再起?尤其在今年iPad和電子閱讀器興起的背景下?一些新的創業者似乎又對電子雜志燃起了興趣。不過,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和易凱資本CEO王冉對此均表示反對。
李開復在微博中表示:“ipad給了紙媒希望,但這只是對蘋果偉大產品產生的假象。”他強調,互聯網帶來的潮流和變革,才是傳統媒體應該關注的,因為“沒有一個設備可以長期阻擋互聯網潮流”。
王冉則坦言,電子紙媒的商業模式也是廣告+付費。“如果你執意停留在紙媒時代,iPad不能拯救什么。”
而在FT中文網專欄作者程苓峰看來,“電子雜志是把紙面形式簡單的搬上網,其發展前景黯淡,網絡創新的信息生產和消費模式,如SNS、微博等才是主流。”
謝文也同樣悲觀:“以iPad和電子書作為電子雜志的救世主,只是他們的一個設想,畢竟多一個電子雜志的訂閱,就少了一個紙媒體用戶,用戶總數量沒有變。再說,能讓國內用戶真正掏腰包為電子雜志買單的媒體少之又少,電子雜志行業在國內走向沒落已經是大勢所趨。”
一位2009年從ZCOM離職的老員工回憶說,那時公司財大氣粗,到處合作圈地,員工也充滿熱情。“我們最早還把上市作為口號,當時我們都覺得正常,既然這么多投資都看中我們,上市自然不會是難事”。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