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標準判斷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在于市場營銷的效果。而對于會展業來講,營銷至少包括兩種關系:一種是主辦方對參展商的營銷,即如何爭取大
型展會的主辦權;另一種是會展公司針對主辦方的營銷。在這兩種營銷的策略上有哪些不同?除了宣傳和成本優勢,賣方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針對上述問題,北京
商報對話Info salons董事總經理顧學斌。
北京商報:如何爭取大型展會的主辦權?
顧學斌:針對這個話題,國際上有一種公司做專門的咨詢。在我看來,爭奪大型活動主辦方的時候,主辦方或者展會擁有者特別看重多層次的能力,所以
競爭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總體來講,作為承辦公司,提供的服務質量是決定競爭結果的主要因素;從技術角度上具體來說,技術成熟的服務伙伴也是公司的重要資
源,合作成熟的服務伙伴,是決定承辦方在整體方案里面有一個完善的、考慮周全的、完整的技術服務平臺的前提。Info
salons要在其他環節服務伙伴的合作下,對大型會議活動提供針對性的技術解決方案,才能使得方案看起來很完整。
北京商報:會議或者展覽對于參會者、參展人員的營銷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顧學斌:在營銷方面,主辦方招展,面對的是參展商;主辦方招商,面對的是參觀者。中國已經逐步過渡到“數據庫營銷階段”。任何一個展會都是為展會主題行業服務,主辦方事先有沒有展會所在行業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強大數據庫,是這個展會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首先,在市場營銷預算一定的前提下,能否以“數據庫營銷”的方式,精準地將信息傳達到參會參展者,是一個重要命題,因為這體現營銷的效率:漫無目的地群發郵件是低效的,擁有數據庫面對目標人群做精準營銷是事半功倍的。數據庫包含行業信息的質量越高,營銷的質量就越高。
然后,在營銷渠道上,高質量地應用相關社交媒體也得到更多人重視。當然,這首先要看社交媒體對行業的滲透程度,如果行業沒有人用微博、微信的話,該社交媒體就沒有行業基礎。如果大多數行業有人在使用一個平臺,作為賣方你也一定要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其中。
北京商報:國際會議的營銷與展覽的營銷有哪些區別?
顧學斌:國際會議和展覽營銷,首先對象不一樣,定位也不同。會議圍繞“教育”和“交流”;展覽目的是“推廣”:會議針對企業有一定決策能力和經營經驗的人推廣,參展商則針對市場銷售部門,以及和采購相關的決策部門。對象不一樣決定方法也不一樣。
然后,會議和展覽的營銷盈利點不同:會議主辦方以“贊助費”形式盈利;展覽利潤來源于銷售展位;預算來源也不一樣:會議以教育性質為主,參會者費用由贊助商負擔;參展商費用來源于市場銷售預算。
北京商報:近年來,中國會展業更多呈現會帶展、展帶會的發展模式,如何整合會展資源把會、展營銷做好呢?
顧學斌:在國際會展業有句話叫“content is king”,
會議展覽共同點是“內容為王”。為什么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會展相結合?因為主辦方希望給更多參與者提供更多的回報。展會的內容豐富起來,就是對參與者更多回報。
對于會議來講增加展覽展示部分,是為參會者行業內供應商、參展商做交流提供更為直接的方式。從展覽來講,展覽帶的會議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辦方來
辦附帶會議,內容是針對業內主題請演講人做演講;還有一種形式,是主辦方提供時間由參展商組織會議,這兩類給了參觀者不同選擇。
北京商報:請結合國內現狀,舉例談談上述三個問題,并結合國際經驗談談國內會展營銷(及營銷技術)的現狀、發展前景。 顧學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在線營銷、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新手段的應用。中國已經開始走“中國特色”會展營銷之路,和美國等傳統
會展強國相比,首先媒體不一樣。國外用臉書、推特,國內以微博、微信為主;然后平臺不同,國內缺一種類似于“linked
in”的專業平臺,這個平臺是專業人士的社交網絡。在國外的這個平臺上,每個職業行業都有一個圈子。而目前國內只能用一些通用的社交媒體,這些媒體作為垂
直網站,交流效果不那么好。
另外,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地位和會展業地位不相稱。國外公關公司對中國的濃厚興趣,和中國會展業對國際會議吸引不對稱。現狀是:很
多國際會議想到中國舉辦,因為信息不對稱,所以不能成行。在展覽行業,美國展覽業世界第一,德國排名第二,法國第三。中國雖然目前沒有進入前三,預計到
2015年會展業能夠躋身第二。經濟地位和會展業發展不相稱,很多行業目的缺乏平臺實現。
北京商報記者 季鵬洋
政府客戶更具品牌忠誠度
王青道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會議產業大會秘書長
北京中高端展覽、會議市場已經相對成熟,成熟市場的標志是“品牌主導”。在品牌主導下,會議市場中大的客戶比較穩定,忠于一些品牌。
在我看來,營銷分為兩種:戰略性營銷和技巧性營銷。無論哪種,品牌是營銷的基礎。從方法上講,品牌營銷手段非常多,既可以通過一些宣傳方式樹立
品牌(比如對專業活動的參與和主導),以確立賣家在某一領域上的專業地位,也可以通過硬廣告和企業公關媒體來樹立自己的專業形象。
會展營銷和消費品營銷的區別在于會展品牌更難樹立。在這方面,傳統宣傳收效甚微。
會議或者展覽創辦伊始,屬于買方市場,沒有買方愿意接受一個陌生的產品。而對于一個舉辦多屆的展覽,本屆展覽結束前,下屆展覽的80%展位已經
被預定。目前國內做不到這一點。目前品牌會議固定特點是規律性,一年或者兩年一屆。以產業大會為例,有品牌核心的客戶追隨者,有一個核心群體,因為會議展
覽有連貫性,客戶認定一家會議公司基本不變。一種消費品的品牌有幾十上百個選擇,一個行業會展公司很有限,因為會展市場選擇很少。
從針對政府和企業主辦方的營銷區別來看,政府更不愿承擔風險,品牌忠誠度更高。政府對品牌和固有合作方依賴更強,很難變化。和政府相比,企業選擇余地更大。
中國會議展覽市場正在走向“幾化”:其中之一是品牌化,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為買家對某一品牌的依賴感是以服務的提升為基礎,目前國內好多會
展活動品牌并未成熟。以會議產業大會為例,已經做了五屆,雖然一直在成長、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無論對這個品牌還是對整個行業,都需要時間積累
經驗。國外會議品牌做到30多屆50多屆的會議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做到100屆以上,非常成熟。這樣的會議品牌讓主辦方比較放心,幾乎不擔心承辦方會出任
何差錯。我國主辦方和承辦方目前還在磨合階段,通常來講,一個品牌會議需要五六屆后才能樹立品牌,做到10屆左右才能基本完善。因為品牌是一個時間積累的
作用,我相信我們明年做的時候一定會比今年更好。
北京商報記者 季鵬洋
企業展示平臺仍不足
張書偉
北京福展國際展覽展示
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目前國內會展行業發展未臻成熟,大大小小會展數量很多,質量參差不齊,有待于進一步規范。在這樣的階段,規范的、高效的交流平臺對于賣方的營銷來講更加重要。
展覽公司和主辦方都需要有個平臺去做交流,這個交流的平臺同時是展覽公司實力的展現平臺。政府主辦展會之前都會有發布會,在發布會和同行交流過
程中可能提前獲取主辦方招投標的信息,并做相應營銷準備。以福展為例,作為一家搭建公司,福展通過平臺向買家展現實力,得到認可,從而得到合作機會。 但是目前除了會展研究會組織一些類似年會活動,國內這種交流平臺很少。相對于國外會展大國,目前國內會展業屬于買方市場,對賣方來講,展示、交流平臺比較缺乏。這種情況的改善有待于會展業規章制度、行業標準進一步完善。
記者 季鵬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