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放苗所指的清水,已經經過了消毒和解毒,經過增氧機的反復攪動,實際也是人為調控的一種水質。清水放苗之后,由于每天投喂飼料以及蝦糞便等不斷積累,使得蝦塘水質逐漸變肥,水色越來越濃,所以即使清水放苗,蝦以后仍然是處在肥水的環境之下生存,但與肥水放苗所不相同的是,清水放苗之后蝦會隨著水逐漸變肥的過程逐步適應,而肥水放苗則沒有逐步適應這個過程,致使蝦苗一下子就遭遇了特別高的pH值,一下子就遭遇了pH值晝夜的劇烈變化,所以容易得病,說明有無逐步適應的過程非常重要。由于老水的肥水時間比較長,藻的種類繁多復雜,藻相穩定,pH值保持在8.9以下,所以也適合放苗,但由于老水需要養護的時間比較長,一般要經過20d至30d,而且初次施肥要連續一個星期以上,不但加大了成本開支,而且在養護過程中還要防范輪蟲過度繁殖、大型的微生動物和青苔茜草等,很麻煩。
2、水質管理關鍵是溶解氧
養蝦離不開溶解氧,尤其是高密度養殖。在這個方面筆者過去養蝦時就有過深刻體會,那時候我們養蝦還不知道使用增氧機,也不知道要肥水,完全是自然水養殖,每畝放長毛對蝦苗2,000~3,000尾,畝產40~50kg,當時我們常常擅自增加放苗數量,希望能夠提高產量,但奇怪的是不論蝦苗增加多少,到頭來產量卻沒有絲毫增加,后來才知道原來自然水的溶解氧就只能容納得這么多產量,不能夠再增加了。芽孢桿菌分解有機物也是這些年才知道的。所以無論是高密度養蝦還是使用微生物制劑分解有機物都離不開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在水質眾多因素當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但在這方面我們卻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尤其與情況相似的孵化蝦苗來作比較,差距很大。孵化蝦苗與高密度養蝦都是處在同一個行業的產業鏈上,一個在始點,一個在末端,兩者共同的地方都是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否則就會出問題。
但與孵化蝦苗在管理上的認真和嚴格相比,養蝦管理是遠遠不及的,例如孵化蝦苗24h有人值班,一天要喂6次,每天堅持早午晚3次測水溫及pH值,每個小時都要巡查等,養蝦管理卻做不到。孵化蝦苗哪怕是出了一點小事也是大事,不敢怠慢,馬上處理,但養蝦管理正好相反,什么事情都是猶猶豫豫或者模棱兩可或者認為影響不大,甚至即使忘記啟動增氧機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當回事,即使晚上增氧機壞了也不馬上更換而是要等到白天才處理,以為看不見蝦浮頭看不見死蝦就沒事了。本來室外養蝦與孵化蝦苗相比,養蝦處在室外,面積又大,又直接受到天氣、晝夜溫差、微小動物影響和藻類影響,還有受青苔茜草以及溶解氧分布不均勻等影響,水質管理的難度比孵化蝦苗更大,更需要細心呵護,但實際上我們并沒有這樣去認為,這說明我們無知和盲目,說明我們的養蝦水平低下,事實上我們每年都在為這種無知和盲目付出慘重代價。
在日常管理方面也沒有做到動態管理,而是憑經驗來管理,例如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來啟動增氧機,一定要按照規定時間來改底、消毒、解毒、施肥、補鈣等,把千變萬化的水質管理變成了固定的框框條條,結果錢花了,工作也做了,但沒有管到點子上,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之所以說溶解氧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因為水色變化大多都與溶解氧有關,都是隨著溶解氧的變化而變化,例如水色變暗、變黑、變臭、水色分層、混濁以及飼料臺及繩索(水浸部分)遍布黏滑的淤泥等,這些都是程度不同的底層缺氧表現,盡管還未達到蝦浮頭的嚴重程度,但如果疏忽了,多則十天八天,少則五六天,就會出問題。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掌握好放苗密度,如果不顧蝦塘條件及技術力量去追求高密度,到頭來只能是自尋煩惱,即使增加再多增氧機或投放更多的微生物制劑也解決不了問題。投放蝦苗密度要因塘、因人而異,一定要慎之又慎,切莫攀比跟風。原則上面積小的蝦塘多投,面積大的疏投,有底部排污條件的多投,沒有底部排污條件的疏投,建議10畝以上的低圍池每畝放苗1萬~2萬尾,9畝以下的低圍池每畝2萬~4萬尾,4畝以上的高位池每畝7萬~14萬尾,3畝以下的高位池每畝15萬~30萬尾。一般來說條件越差的蝦塘,溶解氧越不穩定,因為這種蝦塘都沒有底部排污條件,有機污染物一天天增加,每天都要與肥水打交道,每天都要監控肥水的變化,而在肥水的環境條件下僅僅依靠增氧機增氧或僅僅依靠微生物制劑來分解有機物都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管理好藻類,必須要依靠增氧機、微生物制劑、藻類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實踐告訴我們藻類太多太少都是害,都會造成溶解氧不穩定和底部環境惡化,所以在肥水的環境條件下,要想保持溶解氧充足穩定,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把藻類控制在適中狀態。
3、理清水質管理思路
3.1 水質管理要從源頭抓起
源頭就是蝦塘條件,源頭就是放苗密度。實踐告訴我們,真正適合養蝦的地方并不多,大多數蝦塘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或不足,或地理位置不理想,或水源條件有欠缺,或蝦塘滲漏或蝦塘面積太大等,只有對蝦塘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合理投放蝦苗,只有合理投放蝦苗才能夠掌握水質。
3.2 水質管理是一個整體
水質各個因素都是互相聯系的,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難以奏效的。遇到問題或者采取措施都必須要從整體去考慮,不但要考慮到看得見的問題,也要考慮到那些看不見的潛在問題,還要考慮到有關聯的方方面面,即權衡利弊和把握平衡。水質管理好比一張網,其中水色、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好比網眼,溶解氧好比網綱,只有抓住溶解氧這個綱,綱舉目張,才能夠思路清晰,才能夠標本兼治。
3.3 掌握每天水質變化
水質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總是會朝著某一個方向逐漸積累或逐漸發展,同時這種變化會通過水色、pH值和蝦吃料等反映出來,所以必須要重視日常管理,通過觀察這些細微變化來掌握水色的變化趨勢,做到心中有數做到提早防范。水質管理貴在抓早抓小,切忌待到嚴重才去抓,如果等到滿塘都是濃濃的藍藻或者已經發生了倒藻才去處理就已經晚了。
3.4 調水過程要緩慢
由于水質問題是逐漸形成的,危害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解決起來也應該要有一個逐漸改善或逐漸康復的過程,欲速而不達,如果急于求成,期望采取措施之后當天或第二天就完全解決,就容易造成新的應激,就等于又來一次折騰,養蝦最忌短期內反復折騰,例如為了急于解決問題一下子大量換水或者一下子把藍藻全部殺光等等,結果都會加重病情,等于雪上加霜,所以凡是立馬見效或立竿見影的快速做法都不主張。
水質管理如同考試,考管理者的技術,考使用品的質量,考團隊的協同能力,總之水質管理涉及的因素較多,需要方方面面配合,特別需要學習、交流、合力,單槍匹馬或萬事不求人是弄不好的。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