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sh;fishery products)是海洋和淡水漁業生產的動植物及其加工產品的統稱。鮮活水產品,分為魚、蝦、蟹、貝四大類,魚類有鱸、鮭、甲魚、鰻、石斑、黃鯧、左口、真鯛、三紋魚等;蝦類有澳洲、新西蘭大龍蝦、臺灣草蝦、竹節蝦、沼蝦、河蝦;蟹類有中華絨鰲蟹、美國珍寶蟹、皇帝蟹、膏蟹、清蟹等;貝類有加拿大象鼻蚌、蟶、蠔、蛤等。
加工保藏
水產品捕撈后,如不立即采取有效保鮮措施,很容易腐敗變質,下面介紹一些簡易的水產食品加工和保藏方法,供大家參考:
冷卻、微凍、凍結和冷藏 微生物包括細菌、酵母和霉菌的生長繁殖和食品內固有酶的活動,常是導致水產品腐敗變質的主要原因。微生物和酶的活動都與溫度有關,降低溫度,微生物就會停止繁殖,甚至死亡,酶就會減弱或失去分解能力。因此,當水產品置于低溫環境時,就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酶的作用,延長水產品的保藏期限。
低溫保鮮根據保藏溫度的不同可分為三類,即冷卻、微凍和冷凍保鮮。冷卻保鮮,溫度在0℃~4℃左右,主要有撒冰法和水冰法兩種。撒冰法是將碎冰直接撒到魚體表面的保鮮方法,融冰水又可清洗魚體表面,除去細菌和粘液,且失重小;水冰法是先用冰將清水降低至0℃,清海水為-1℃,然后把魚類浸泡在水冰中,待魚體冷卻到0℃時即取出,改用撒冰保藏,此法一般應用于死后僵硬快或捕獲量大的魚,優點為冷卻速度快。微凍保鮮主要有冰鹽混合微凍法和低溫鹽水微凍法,目前應用于生產的尚不多。
水產品要長期貯藏,就必須經過凍結處理。凍結方法很多,主要有空氣凍結、鹽水浸凍結和平板凍結等。在我國,絕大多數采用空氣凍結法。近年來,平板凍結法發展較快,凍結間的溫度在-25℃以下,魚體中心溫度降至-15℃后,移入庫溫為-18℃以下的冷藏間冷藏,保藏時間為6個~9個月。水產品在冷藏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與冷卻保藏時基本相同,主要是魚體的顏色、組織結構和重量發生變化等,但在冷藏過程中的一切變化都極其緩慢。
干制保藏法 產品的干制加工就是在天然條件和人為控制條件下,盡可能地除去水產品原料中的水分,或除去一定的水分再加以添加物,以防止細菌性的腐敗,增強保藏性能的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它既包括日干、風干等天然干制法,也包括焙干、烘干、真空、冷卻升華干燥等人工干燥方法。
腌制保藏 水產品的腐敗主要是由于細菌和酶的作用,而水分的多少直接影響細菌的生長和酶的活性。一般來說,細菌的發育所需水分在50%以上,水分含量的減少也會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加食鹽腌制過程中,由于食鹽溶液的滲透脫水作用,使魚體的含水量降低,抑制了細菌的生長發育和酶的活性,從而延緩了魚的腐敗,達到了加工保藏的目的。
腌制方法主要有干腌法、濕腌法和混合腌漬法。干腌法又稱鹽漬法、撒鹽法,它是利用固體食鹽依靠魚體中析出的水分形成食鹽溶液鹽漬魚的方法。干腌時,由于食鹽溶解吸熱,使魚體受到一定程度的冷卻作用,但由于鹵水不能立即形成,使鹽漬時間延長。濕腌法又稱鹽水漬地,它是將魚體放入容器中,注入預先配制好的食鹽溶液進行腌制的方法。該法廣泛應用于生產淡水魚,作為供應干制或熏制的原料,既方便又迅速,但不宜生產各種咸魚。混合腌漬法是前兩種方法的結合,在實際生產中,一種是預先將食鹽擦于魚體,裝入容器后再注入飽和食鹽水,魚體表面的食鹽隨魚體內水分的析出不斷溶解,使鹽水不被沖淡,既克服了濕腌法的缺點,又使鹽漬過程迅速開始,避免了干腌法的缺點。另一種是先用鹽水漬后再用干鹽漬,或先用干鹽漬后再用鹽水漬。
罐藏法 水產品的罐藏就是將水產品密封在容器中,經溫處理,將絕大部分微生物消滅掉,同時在防止外微生物再次入侵的條件下,借以獲得在室溫下長期存的保藏方法。它的生產過程是中預處理,包括清洗非食用部分的清除、切割、檢剔、修整、預煮調味或直接裝罐、加調味液或免加即干裝,以及后經排氣密封和殺菌冷卻等工序組成。目前生產上常用的罐藏容器大致可分為金屬罐非金屬罐兩大類,金屬罐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鍍錫罐和涂料的鍍錫鐵罐———涂料罐。此外還有鋁罐和鉻鐵罐。非金屬罐中使用較多的是玻璃罐,占有很大比重。
行業現狀
水產業是我國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領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從基本國情出發,確立了“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改革經營管理體制,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加強資源養護,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水產業發展道路。過去十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增長了9倍;人均占有量增長了7.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實現了“以捕為主”向“以養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提高到近70%,養殖區域從中東部延伸到西部各個省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水產業發展的一個重大特征和成果是外向型水產業迅速發展,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有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遠洋漁業起步并邁入了世界前列,外向型水產業迅速發展,水產品出口已達到100億美元,年均出口額增速高于同期農產品近5個百分點。中國水產品出口已經躍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水產品貿易總額的10%。過去十年,中國水產品進口量年均增長17%。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水產品出口貿易進入了更快的發展階段,形成了以國內自產水產品出口為主、來進料加工相結合的水產品國際貿易格局,進一步帶動了水產品生產的發展和結構優化,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水產品市場消費行為
近年,水產品在我國動物產品消費中始終占有重要位置,消費份額占比變化不大。消費量方面,在居民食物消費的大宗動物性食品中,豬牛羊肉始終占據重要位置,全國人均水產品消費僅為豬牛羊肉消費量的一半。總體看,盡管水產品消費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對于居民動物性食品消費來說,仍與傳統的豬牛羊肉消費存在較大的差距。
目前我國消費的主要水產品為鮮活、冷凍水產品,但隨著水產品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熟制干制品等產品需求量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熟制干制品分為海水、淡水兩個部分。熟制干制品主要用于大中城市飯店、餐館,近幾年來發展迅速,需求量成倍增加。
調整養殖品種結構,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
在目前我國淡水養殖產品的品種結構中,適合出口和加工出口的種類不多,在2002年1900多萬噸的淡水產品中,鰱、鳙和鯉魚就占了730多萬噸,占38%多,而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又適合加工出口的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的產量不到8萬噸,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另外,江團、中華倒刺魚巴、鱖魚、鯽魚、河蟹、淡水小龍蝦、銀魚、池沼公魚、鲴魚、香魚以及許多冷水性魚類的國內市場和東南亞市場也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因此,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種類的養殖生產,可謂市場前景廣闊。
在海水養殖業中,繼續擴大魚類、貝類和甲殼類的養殖生產規模,提高產業化程度,提高產品質量,會繼續放大國內外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