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開歲首,蟹奏先聲。3月12日,走進水陽鎮金水源公司,工人們正在蟹塘種植沉水的苦草、輪葉黑藻和伊樂藻。總經理韓傳寶說:“我們現在都倡導生態養殖,主要是移螺和種草,種植水草就是要在每個池塘建造一座“水底森林”,既凈化了水質,又為河蟹提供了上佳的生態餌料和蛻殼場所。”
水陽鎮是一個十萬畝的圩區,這里有得天獨厚的水優勢,境內溝渠縱橫,河道交錯,水面積達5萬畝。一直以來,把 “水”文章做好成為每一屆政府帶動百姓致富的關鍵所在。據水陽鎮水產站工作人員介紹,2018年全鎮幼蟹總產量1500萬斤,總產值將實現2.8億元。
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水是該鎮最大的資源優勢,是水陽老百姓最為珍視的資源,水產養殖也一直是該鎮的支柱型產業,近些年卻成為水陽發展的一塊“心病”。傳統水產養殖模式所造成的水體污染遠遠超出預想。“我們那個年代(水)真的清澈見底,站在水邊都能看到魚蝦的。”水陽社區一位年過五旬的居民提起這個問題有些痛心疾首:“現在有些塘口水質差得我們都無法想象,再不整治早晚要自食其果!”
早在2014年,該鎮就下發《關于加強保護水環境禁止養殖河蚌的通告》,從當年開始,全鎮水面發包通告和合同中都明確規定嚴禁養殖河蚌,并對不聽勸阻的養殖戶進行了起訴和現場執法。2016年,鎮黨委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中水環境保護的意見》,并在水面發包通告和承包合同書上再次明確規定,嚴禁養殖河蚌,發包方在水面發包會現場一次性收取養殖戶水環境污染保證金。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全鎮非法河蚌養殖點于2017年10月底徹底清除。2017年,該鎮第一次將“堅持綠色發展主基調,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入政府五年工作計劃,把“持續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和圩區生態修復,打造岸綠、水清、景美的水鄉風光”作為政府長期工作目標。
2017年11月,“中國幼蟹第一鎮”正式掛牌水陽鎮,幼蟹銷售區域已不僅僅局限于周邊蘇浙地區,還遠銷湖北、湖南、山東、江西、河北、河南等水產養殖區域,市場知名度、美譽度不斷增強。為保障幼蟹市場穩定,水陽鎮還積極扶持專業合作社發展,努力打造規范化合作社,造就一批素質高、影響力強的經紀人隊伍。每年定期召開幼蟹銷售分析會,同步發布幼蟹收購銷售指導價,以改變以往競相壓價,無序競爭現象。同時,合作社積極推行統一苗種供應、統一漁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品牌、統一營銷的“五統一”標準,以現代規模化經營有效確保幼蟹品質,增強養殖戶整體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全力保障幼蟹銷售市場穩定。
傳統養殖模式的弊端愈發暴露,如何早日突破瓶頸,推動支柱產業健康轉型,如何用新理念引領全鎮新發展,打造發展新引擎,成為水陽鎮黨委政府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2018年4月,水陽鎮黨委組織第一批由該鎮領導班子及村(社區)書記組成的考察團,前往周邊水產養殖發達的兄弟鄉鎮觀摩取經。經過反復研討制定方案,該鎮于當月開始試點推廣生態養殖,并取得顯著成效。此后,該鎮又先后7次前往當涂縣塘南鎮、蕪湖縣六郎鎮、上海海洋大學學習先進養殖經驗,并邀請水產養殖專家授課培訓,為全面推行生態養殖做充分準備。
千傾良田連阡陌,萬畝水面奏大歌。2018年11月,水陽鎮全面推行水產生態養殖的決定,印發《水陽鎮全面推行水產生態養殖工作實施意見(試行)》,以制度形式確保生態養殖模式落地生根結碩果。從謀篇布局到落棋下子,該鎮全面推行生態養殖模式蹄疾步穩,步步生花。
2019年是全面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的開局之年,水陽鎮在新一輪發包水面4500畝,已全部實施生態養殖模式。截至目前,全鎮已投放生態養殖所需的螺螄約20萬斤,水草種植逾10萬斤。
“水產養殖對水陽的意義不言自明,水污染不是一天兩天就出現的,整治好也非一日之功,但既然我們下決心要改、要革,就已經做好了克服一切阻力的準備,一代接著一代干,沉下心干穩住神走,終還水陽秀美的畫面,給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水陽鎮黨委書記盧明的一番話擲地有聲。(宋本金 徐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