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或闔家團聚,或三五好友,賞月、祭月、品酒、吃月餅祝福團圓。華夏神州賞月絕佳之地有百余處,情由境生,不同的場景引發人生出不同的感情。雖是千里嬋娟,一輪明月,卻可以品出萬般滋味!以下是給您提供的十大賞月好去處,帶您去感受不一樣的中秋之夜!
廬山月照松林
一、廬山賞月
奇秀天下的廬山屹立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中秋之夜,在上匡廬賞月也許是人生中難忘的經歷。廬山素有“清涼世界”、“避暑勝地”等美名,秋日里更是賞紅葉的好去處。
山上空氣清新,森林、花鳥、溫泉、飛瀑、峭壁、別墅一應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閑渡假旅游勝地。廬山有一座牯牛嶺,嶺上有一條石徑松路。月夜漫步石徑上,隱約可見月光透過松影,點點灑落小徑,如雪似霜,若銀賽玉,微風拂過,松林輕吟,宛如悅耳音樂,令人陶醉。廬山含鄱口是觀日出的最佳勝景,但其實這里也是賞月的好去處。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陽湖上碧波萬頃,漁火點點,輕風陣陣。漸漸地,一輪明月從湖那邊緩緩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來顯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仿佛伸手可及,讓人欲乘風而去。又或走在牯嶺鎮上,抬頭看明月如鏡,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鍍上一層銀色的光澤。
黃山風光
二、黃山邀月
黃山雄踞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而聞名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它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岳風景區,也是聯合國授予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山之代表,黃山集中國名山之大成。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山之煙云、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涼,黃山無不兼而有之。黃山四季景色各異,日出、晚霞、華彩、佛光和霧凇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真可謂人間仙境。此外,還有云谷寺、松谷庵、白云溪、翡翠谷等游覽景區,均令人流連忘返。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游黃山,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贊譽。
黃山之美是一種多彩而又清純的美。在南國還是初秋時節的中秋佳節,黃山卻已層林盡染。漫山的紅葉,映著名傳天下的黃山迎客松,蒼翠中透出絢爛,更顯黃山的秀美。入夜,盈盈明月高懸夜空,山霧如輕紗般將月兒籠在其中,透出朦朧而神秘的皎皎月光。黃山的月如此純凈,黃山的夜如此靜謐,這個時候,無論是行于山徑找尋月影,還是靜坐樹下以酒邀月,面對如此純凈的月,如此靜謐的山,都將不由自主沉醉于這片銀色的世界之中,方能明白什么是空靈。
黃山最佳賞月地點:光明頂、天都峰、蓮花峰。
光明頂,位于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三大主峰中的第二高峰。因地勢高曠,為看日出、觀云海、賞明月最佳去處;天都峰是三大主峰中最險的,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天都峰雖高不及黃山的主峰蓮花峰,但其險峻程度則絕非蓮花峰可比,百丈云梯幾乎直上直下。倚身峰頂,俯視清輝里的天都峰,仰觀輕紗籠罩的玉盤,更能體會出古人所說“群仙所都”的境界。因此人們說,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場空。蓮花峰,為三大主峰中最高的。海拔高度1864米,是華東第一高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宛如初綻的蓮花,故名。
嶗山太清宮
三、太清水月
當萬籟俱寂之時,光潔的月亮被一團金輝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傾灑海面,浮光瀲滟,玉壺冰鏡。岸邊清風掠竹,細浪輕拍,景色幽奇絕倫。這便是嶗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
位于太清宮前的一處海灣,風景秀麗。由此可乘游船游覽嶗山近海,自德占時期起,由海路自青島市區游嶗山就從這里登岸。每當月圓時分,海天之間,玉瓊當懸,浮光瀲滟,玉壺冰鏡,岸邊竹影婆娑,宮廊依稀。“太清水月”為嶗山勝景之一。中秋之夜,月上東山,竹林里瑩光浮動,回首太清宮,參差的樓閣飄渺;縱目眺望,天上月與海中月交相輝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
三潭印月
四、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筑于萬歷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異。以其地處湖中,是領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與“雨色”的最佳處。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為宋代蘇軾所建,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積,在堤外湖水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臨湖而立。
據說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個月亮,在中秋之夜,園中的工人會乘船到三個譚,并在每個譚中心點上一支蠟燭,圓形的洞放出了蠟燭的光芒,像月亮一樣,而每個石塔有五個洞,總共可印出三十個,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據說最后一個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洞庭湖風景
五、洞庭湖月兩澄明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一望無際的蘆葦搖曳滿湖金黃。八百里洞庭煙波澹蕩搖空碧,葉葉扁舟弄斜陽。1700年的風吹雨打并沒有使岳陽樓蒼老,日登層樓,見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夜上層樓,見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瀟湘八意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漁村夕照”都可見到。湖中的小島君山有湘妃祠、柳毅井、傳書亭等眾多古跡,斑竹、連理竹等竹影婆娑。時間充裕可前往3小時車程距的長沙,游岳麓山,訪岳麓書院,看橘子洲的金桔開始熟了,而天心閣古城墻上的月色更有一種古樸蒼涼的味道。
石湖
六、石湖串月
石湖,離蘇州城西南九公里。石湖東面有座九環洞橋,又叫行春橋,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每當農歷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這兩三天中,石湖里燈船往來如梭、絲竹弦歌聲徹夜不絕。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當空,澄澈萬里,湖波山嵐,一片清光。
看串月,清代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傳至今,流行于江蘇苗族地區。“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人們除卻吃月餅,賞月,蘇州人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蘇州上方山東面的石湖有寶帶橋縱貫南北,有50個橋洞,月光映水,正對環洞,形成一不一月、連接成串的奇觀,稱為串月。當地民間每遇農歷八月十八(中秋中秋節后天天)登山看月,稱為看串月。
象鼻山
七、象山夜月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東南漓江右岸,山因酷似一只大象站在江邊伸鼻吸水,因此得名,是桂林的象征。由山西拾級而上,可達象背。山上有象眼巖,左右對穿酷似大象的一對眼睛,由右眼下行數十級到南極洞,洞壁刻“南極洞天”四字。
象鼻和象身中間有一水月洞,江水從洞中橫貫而過。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駛入水月洞,便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還流”的絕妙景觀。再上行數十步到水月洞,洞高1米,深2米,形似半月,洞映入水,恰如滿月。到了夜間明月初升,象山水月,景色秀麗無比。
象鼻山有歷代石刻文物50余件,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和陸游的《詩禮》。
網師園
八、網師園三月共賞
江蘇蘇州市網獅園的“月到風來亭”地勢較高,三面環水,亭內正中懸一大鏡,每到明月初上,可以看見水中、鏡中、天上三個明亮的圓月,獨成奇景。“月到風來亭”位于網師園內彩霞池西,踞西岸水涯而建,三面環水,取意宋人邵雍詩句“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亭東二柱上,掛有清代何紹基竹對“園林到日酒初熟,庭戶開時月正圓”。這是園林之亭的文人雅意所在。中秋月夜,天上真月,水中倒影,鏡中虛像,三者虛實相映,人到此地,仿佛身臨月亮世界。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賦有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使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一番韻味。
月到風來亭最有情趣之處在于臨風賞月。從水面吹來的風,有水的溫柔;從云崗山坡上吹來的風,有山的寧靜;從竹林吹來的風,有竹的清逸;從松間吹來的風,有松的寬厚。臨風賞月的最佳時節自是金秋,中秋之日,天高氣爽,金雞初墜,一輪皓月便已移上東南面的墻頭。此時風爽于別日,月明于往昔;天上明月高掛,池中皓月相映,金桂盛放,甜香滿園,兼夜魚得水,碎銀一池。或與數友共享良辰,或一人獨賞美景,皆為雅事。此時,雖是身在繁華鬧市之中,而魂魄已仿佛游于世外桃源。
峨眉風光
九、峨眉山月半抱秋
有“峨眉天下秀”之稱的峨眉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有山峰相對如峨眉得名。全山縱橫200多公里,頂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雄渾秀麗,氣象萬千,山上寺廟眾多,濃蔭密布,云霧繚繞。24座古剎依山取勢,各具特色。在半山賞月,峰如峨眉,月如金盤,別有一番靜劾和奇俏。觀方池秋月,波影融融,來水漱玉,去波尋珠。白水秋風,圣積晚鐘,雙橋清香,靈巖疊翠一處又一處的勝景讓人浮想連翩。特別是金頂的“峨眉四絕”??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和沿途可見的峨眉猴群更別有情趣。下了峨眉山,可游樂山大佛,往距樂山城北23公里的平羌三峽,過奉節,游長江三峽,感受朗月映照下的三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闊。
二十四橋月夜
十、二十四橋月夜
位于揚州,二十四橋,亦名廿四橋,昔為磚砌橋墩,上鋪木板,圍以紅欄。橋臨吳姓住宅。橋畔遍植芍藥,故有紅藥橋、吳家磚橋之稱。二十四橋之名,源于隋代,相傳隋楊帝在月夜曾借宮女24人吹蕭于此,故名.二十四橋由漢白玉砌成,雅致秀麗,略成小筑,足征大觀。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謂二十四麻橋。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后水道逐漸淤沒。宋元佑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現在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臺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清乾隆間景稱"春臺明月",嘉慶后毀圮。但地形地貌、河灣港汊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