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湖北荊門7月25日電 7月23日,“全國重點網絡媒體走進中國農谷”在荊門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活動中,眾多媒體和網友來到荊門的鄉間地頭,走進整齊劃一的產業園區,步入一片片翠綠的生態景觀,感受“中國農谷”的獨特魅力。
建設“中國農谷”的構想,最早是華中科技大學張培剛、張健華等知名教授,在2009年底編制的《屈家嶺管理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總體規劃》中提出的。中國農谷借鑒“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以“三化同步”為原則,泛農發展為方向,科技為支撐,機制創新為核心的農業試驗示范區。奮力打造“產業之谷、綠色之谷、創新之谷、富民之谷”,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定位為“湖北戰略,荊門實施” 中國農谷,以屈家嶺為核心,建設范圍約12000平方公里,涵蓋荊門市管轄的東寶區、掇刀區、漳河新區、京山縣、沙洋縣、鐘祥市和屈家嶺管理區。轄區內有百盟慧谷科技園區、金龍泉集團、廣源食品集團、匯源飲料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公司,也有斗立社區、正中水鎮等新型農村社區。
2010年,湖北荊門屈家嶺現代農業示范區“屈家嶺?中國農谷”總體規劃通過國家農業部審批。2011年7月18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對“中國農谷”建設做出重要批示;9月4日,又帶領省直相關部門到荊門進行專題調研,明確要求要將“中國農谷”作為荊門發展的一面旗幟。從屈家嶺到全域荊門,從具體措施到發展旗幟,“中國農谷”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不斷升華、不斷完善的過程,現在已經上升為湖北省的重大戰略。
荊門市地處湖北中部和“兩圈一帶”結合部,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和湖北農業生產的典型代表區,人文、農業、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境內“屈家嶺文化遺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把荊門打造成“中國農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
目前,荊門市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258家,居全省首位,家庭農場2092個,產業化農產品加工企業309家。去年,荊門市農民人均純收入9387元,僅次于武漢。
農業經營需要全方位的建設。近年來,荊門市委、荊門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中國農谷建設的決定》、《關于加快推進中國農谷建設的實施意見》,并成立專班,加強領導。荊門還搶先注冊了“中國農谷”和“屈家嶺?中國農谷”兩個中文、英文網絡域名,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了“中國農谷”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2012年,荊門啟動了武荊高速公路至屈家嶺連接線(“農谷大道”)建設工作。同時,政府積極策劃招商引資,共制定出6大類42個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38.22億元。
今年,中國農谷建設的43個重點項目均按計劃有序推進。6月20日,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與荊門市簽訂框架協議,共同出資在屈家嶺建設中國農谷生態新區。
下一步,中國農谷將加快品牌打造,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加強基礎平臺建設,為國家做貢獻,使地方得發展,讓群眾增收益。到十二五末,化工、農產品加工兩大產業分別突破10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