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信息化概述
(一)物流信息化的內涵
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EDI、INTER、GPSD等)、信息平臺、信息裝備等,圍繞物資的生產、采購、運輸、儲存、保管、分發、服務等物流全過程進行信息的采集、交換、傳輸和處理,實現物資的供應方、需求方、儲存方等的有效協調和無縫連接,構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應鏈,從而達到全面滿足經濟發展的目的?,F代信息化的物流采取信息化管理并采用自動化設備對商流和物流過程產生的信息進行收集和處理,并對物流信息進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指導物流活動。信息流貫穿于物流活動的始終,起到了事前預算流通路徑、即時監控輸送過程、事后反饋的作用。
(二)物流信息化的研究現狀
物流信息網絡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發展。自從EDI的引入,物流信息就開始跨出企業的邊界,信息網絡化從此萌芽。供應鏈以及供應鏈管理的提出、電子商務的興起為信息網絡化提供了商業需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出現則為物流信息網絡化提供了必要手段。物流信息網絡化研究也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的。
一方面,供應鏈管理使得管理者關注的焦點迅速地集中到物流信息資源在供應鏈范圍內的整合上。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通過自由流動的標準化信息可以增強供應鏈物流運作的效率和顧客響應能力。例如,通過定義一個能夠成功實施整個物流過程的野整合企業冶,Gustin等人的研究顯示這種整合企業相對于非整合企業具有更高多種物流信息的計算機實現能力和更高水平的物流信息可用性。Daugherty等人則通過對倉儲行業的調查發現物流信息的可用性和供應鏈共同響應能力的正相關性。Whitell認為Iniemet通過信息共享和及時的跨系統通訊構成了供應鏈管理中最弱的連接,但是其重要性確是不容忽視的。Mohtal,Smith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htemet拓寬了企業的空間,通過網絡企業可以尋找到更多的潛在貿易伙伴,也能夠更容易、更實時地增加或減少貿易伙伴的數量。Tucker則認為EDI仍然是供應鏈合作伙伴間Extranet的默認標準。
對于電子商務模式的研究也較多地涉及了物流信息的整合。E.Chang,W.Gardner等對電子商務過程中的物流矛盾提出了一個基于虛擬物流網絡和E-Hub的結構體系。Auramo,Aminott,Punakivi認為E-commerce的進行有利于物流業務流程再造,而且他們指出確立E-commerce對于物流運作和供應鏈效率的影響程度問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必要性。
Taylor,Gorbach,Hoque以及May等都對企業電子商務過程中物流活動的分析提出一些規則、步驟、概念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并沒有提出一個實用的解決辦法。N.Marcoux等提出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業務流程再造實現過程,以及通過各種反饋信息實現的自我診斷。
另一方面,網絡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物流企業跨出企業邊界,探索實現整合供應鏈之外物流資源的信息通道,物流信息網絡化的實現成為新一輪的研究熱點。
(三)物流信息化的體系結構
對于物流信息化體系所包括的內容,建立一個物流信息化的基本體系框架。
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理論體系架構
(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層次模型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一體化。信息化不只是與某個門類工業融合,而是與所有工業門類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與工業企業的某個環節融合,而是與采購、設計、生產、銷售、客服等多個環節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僅體現在技術、產品層面,還體現在管理、產業層面。此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把生產和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管控一體化。分類分析,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可以分為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層次。
(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
1.企業——產業互動模式院企業信息化受制于該企業所屬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業信息化可以促進同行業其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不同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度產業對信息化的需求不同,產出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顯示不同產業在吸收信息技術上存在行業差異。IT密集型行業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船舶制造業、家電制造業等。信息化的網絡外部性使這些行業中的企業競相投資信息化,成為信息化的領先行業。
2.挑戰——要應對模式院這是中國企業最為常見的信息化建設模式。主要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制約因素,或面臨市場競爭壓力,企業為了打破這種制約、提高市場競爭力而開展信息化建設。挑戰要要反應模式是一種企業自發的信息化建設模式,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動力比較強。當企業產能達到一定規模時候,傳統手工方式就會遇到瓶頸,這時候企業意識到必須采用信息化手段來突破這個瓶頸。
3.雁行模式——企業信息化導致開展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在行業內在技術或管理方面領先,使其成為同行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榜樣,從而帶動其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由于各個企業信息化的起步時間、投資規模、團隊實力等不同,不同企業之間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猶如大雁飛行形狀。又可以分為企業內雁行模式、行業內雁行模式、行業間雁行模式、區域間雁行模式四種。企業內雁行模式是指在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分支機構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爾集團首先在冰箱本部實施MRPⅡ,然后逐步將MRPⅡ推廣到其他三個大事業本部。行業內雁行模式是指在行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進企業帶動信息化落后企業。行業間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業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業帶動信息化水平低的行業。區域間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區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業或企業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區帶動行業或企業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區。
4.區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動地為其轄區內企業創造信息化建設的各種有利條件,或者在某個自然形成的經濟區域內企業之間相互影響,使某個區域的企業信息化或行業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
5.政府主導模式——早期的企業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導的,如甩圖板、甩賬表等。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為了提高國有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資從國外引入先進的信息系統。
頁次:1/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