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整體產業鏈按價值分類,硬件廠商的價值較小,傳感器/芯片廠商加上通信模塊提供商約占整體產業價值的15%左右,電信運營商提供的管道約占整體產業價值15%,剩下70%的市場價值均由系統集成商/服務提供商/中間件及應用商分享,而這類占產業價值大頭的公司通常都集多種角色為一體,以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出現。
形似神不似的傳感網與物聯網
在很多人的認知和表述中,總是將傳感網和物聯網“混”為一談。雖然說,在一些語境中,兩者強調的均是對現實世界物體的感知。但嚴格說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有其內在的聯系和相同點,但也有著明確的區別。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物聯網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傳感網與物聯網兩者均是網絡,均強調對現實世界的物體感知,可以用到相同的技術,也均要經過信息的傳輸。如:RFID技術是物聯網的核心技術,而在傳感網的一些外延應用中,也可以把RFID協議作為無線通信協議之一;在探測已知物體屬性方面,物聯網中也可以在RFID模塊中集成傳感器技術,從而獲取物品在物流過程中所經歷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
根據網舟咨詢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發布的《2011中國傳感網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兩者的區別如下:
1.傳感網僅僅感知到信號,并不強調對物體的標識。
傳感器僅僅感知到信號,并不強調對物體的標識。例如可以讓溫度傳感器感知到森林的溫度,但并不一定需要標識哪根樹木。
物聯網的概念相對比傳感器網大一些。這主要是人感知物、標識物的手段,除了有傳感器網,還可以有二維碼/一維碼/RFID等。如用二維碼/RFID標識桌椅之后,就可以形成物聯網,但二維碼并不在傳感網的范疇。
2.從目標特征上看,物聯網探測的一定是已知物品,而傳感網探測和判斷的更多是未知的人或物。
傳感網探測包括溫度、濕度、噪聲、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質現象,并不針對標識的事物。
物聯網通過對物體的標識,從而實現對物體的控制,達到物和物信息互聯的目的。
3.從網絡架構和協議上看,物聯網與傳感網也存在諸多不同。
比如:傳感網節點自組織成網,沒有固定的網絡基礎設施,也沒有中心節點。而物聯網需要有固定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中心節點,強調的是多個事物通過中心結點實現互聯。
4.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的出現還遠需要假以時日。
當前,傳感網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說有多個溫度傳感器組成、通過巡檢方式工作的溫控網,再比如具有多種聲、光、電、機械甚至圖像探測能力的安防網等,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傳感網發展得已經很成熟。而目前物聯網僅僅是個概念,真正的物聯網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
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無錫提出“感知中國”理念后,傳感網概念隨之在神州大地升溫。其實,傳感網并不是新生事物,當前已經處于第四代傳感網發展階段,整個行業也由前兩年的熱炒逐步趨于理性。
目前,國內傳感網產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政策、經濟、技術環境都有諸多利好因素,在環境監測、醫療健康、工業控制、設施管理、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樓宇、智能家居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但是,傳感網的規模應用尚需時日,當前存在著政策環境有待完善和優化、業界標準有待統一、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產業鏈有待整合、商業模式有待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和發展障礙,面臨著來自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挑戰,這也將是產業一次重新 “洗牌”的過程,那些擁有核心技術、不斷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將會掌握產業鏈話語權。
傳感網行業的競爭將是全方位的競爭:產業鏈上下游間的競爭、國企與外企的競爭、國企之間的競爭、不同標準間的競爭、不同技術制式間的競爭等。
國內傳感網市場潛力巨大。網舟咨詢預測:到2015年,國內傳感網/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國內傳感器市場年平均銷售增長率將達30%,有望達3000億元以上的規模。
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阻力
依據網舟咨詢發布的《物聯網分行業系列:2011中國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研究報告》顯示,物聯網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已經成為共識。事實上,物聯網在物流行業也多有應用,但應看到,這種應用還是局部的,也是小范圍的應用,離大面積的規模應用還有很遠一段距離,且可以預見這一過程可能是困難和漫長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很好地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政策環境有待完善
一是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相關扶持政策更多地還僅僅停留在紙面上,顯得“雷聲大、雨點小”,特別是在資金的支持力度上需要進一步加大和落實;二是需要進一步加大物聯網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引導社會形成尊重知識成果、鼓勵創新的氛圍。
二、業界標準有待統一
物聯網是一個多設備、多網絡、多應用、互聯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個大網,相關的接口、通信協議都需要有統一標準來指引。整體上來看,由于各行業應用特點及用戶需求不同,國內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物聯網技術標準規范,這成為了物聯網發展的最大障礙。
三、核心技術有待突破
國內物聯網產業亟待掌握核心技術。比如,傳感器芯片作為傳感網技術的核心,從技術到制造工藝,我國均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國內RFID仍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多為國外廠商壟斷,80%以上的高靈敏度、高可靠性傳感器仍需要進口;又如,目前市場上超高頻電子標簽芯片大都以國外T I 、NXP、HITACHI、INTEL公司為主。高端的、核心的技術缺乏無疑對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競爭中產生影響,并嚴重削弱我國在該產業上的話語權。
四、應用成本有待降低
當前可以實現遠距離掃描的標簽每個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個解讀器成本大約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成本還包括接收設備、系統集成、計算機通訊、數據處理平臺等綜合系統的建設等。這對低利潤率的物流產業可謂是難堪重負。業界預計,只有當標簽成本將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圍的應用。
五、信息安全有待加強
物聯網同互聯網一樣,同樣面臨時一系列信息安全的問題,甚至會涉及越來越多的國家安全、企業機密和個人隱私的信息,因此一方面亟待出臺配套保障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的法令、法規,加強信息應用的監管;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加強信息安全技術的進步。但很顯然目前,在以上兩方面有待加強。
六、商業模式有待成熟
物聯網的產業鏈牽涉面很廣,涉及終端制造商、模塊廠商、通信設備商、行業信息化運營商、應用開發商、網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最終用戶等諸多環節。物聯網在物流行業雖然前景廣闊、相關產業參與意愿強烈、發展很快,但其技術研發和應用都尚處于初級階段,且成本還較高,雖然已出現了一些小范圍的應用實踐,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推廣應用體系,商業模式不清晰,就一時難以形成共贏的、規模化的產業鏈。
七、行業互通有待破壁
由于標準、商業機密、安全等原因,以RFID為例,目前不論是交通、出入控制、電子支付還是公路、鐵路等物流領域,都還只是在行業系統內部和企業內部的閉環應用,開環的應用還涉及到不同行業之間的利益糾葛,以及人們關注的隱私問題。而只有實現了行業內部、不同行業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才能真正發揮出物聯網的價值,實現物聯網的規模應用和發展。
頁次:2 /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