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如果食品在運輸過程中超出了溫度范圍,食品有效期將自動失效。相類似的,這種技術也可以應用到運輸過程中對箱子承受撞擊的控制。
并非所有的RFID/傳感器項目都可以付諸應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GaryFedder提出了一種更加科學的無線傳感器/RFID的組合――“智能微塵”。”智能微塵由遍布于某個區域的RFID粒子組成,它們自動組織成一個用于某種目的的網狀的點對點網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于1998年開始資助該研究項目。軍方利用智能微塵進行試驗,以檢測戰場上的敵方士兵和裝備,并用來探測某個區域的致命毒素。智能微塵最終會導致諸如溫度和濕度探測在大面積地區的實際應用,而不必受限于設備的反復檢測。智能微塵的推廣應用可能仍需至少十年,但當一個真正的“物聯網”出現時,它使人們看到希望。
隱私權問題
像許多數字身份技術一樣,RFID技術也引起了關于隱私的爭議。如果技術專家不考慮這么多,這些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本來可以避免,但目前為時已晚。2003年8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DebraBowen所在的新技術小組委員會就RFID是否可能侵犯公民隱私權舉行了聽證會。公平地說,每當技術手段開始自動識別事物時,隱私權倡導者都會受到驚嚇。盡管利用RFID技術手段來跟蹤任何有意義的人都非常困難,但事實是,只要這種可能性存在就足以引發爭論。
在這一領域,RFID產業需要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在數家具有高知名度的RFID零售商(從Benneton沃爾瑪)的推動下,RFID行業已經對隱私權倡導者的關注做出了反應。
RFID技術的狀況
同許多數字身份技術一樣,RFID也受到缺乏可互操作標準的困擾(或者是太多的標準導致了相同的結果)。在過去一段時間,這一狀況得到了改善,但各種方法之間的成本和能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不會在短時間內取得統一。今天,RFID的“標簽”技術已經相當先進,成本也急劇下降。仍需要改進的主要技術領域是全面商業化的讀卡器和天線。
經過商業領域多次失敗的實驗,RFID已經變得足夠堅強。基于很高期望推出的眾多項目證明,某項特定的技術并非能夠如預料那樣投入使用。由于初期過度的宣傳,RFID的聲譽受到了損害,普遍被人們理解為“科學實驗”而非真正的技術。顯然,這是不公平的,但許多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如果你關注過RFID的發展歷程,就不應該在科學研究上吝嗇時間。
RFID技術承諾將物理世界同計算機系統緊密結合為一個統一的網絡。正如早期幾個項目證明,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回報將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牽涉到隱私權和客戶的接受程度,RFID技術應該經過慎重考慮才能推出。否則,這個理應是非常有意義的部署,可能成為一個失敗的項目。
來源:IT168
頁次:3/3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