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利在談到牡丹江冷鏈物流產業今后的發展時,如是建議:“牡丹江地區發展冷鏈物流產業,有很多優勢,但要保持產業的良性發展,必須特別注重產業的科技支撐。”
就我國當前的冷鏈物流現狀,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支持并提倡,力求發展,中國冷鏈物流網專家認為,發展冷鏈物流,其中可以促進諸如農產品、水產品、畜禽肉類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資源損耗,從而增強社會資源的利用率,而我國的冷鏈物流產業相對落后,這與起步較晚,技術落后等是分不開的,我們總結出其發展存在三大制約因素。
首先,設施設備不足
目前,中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的,運輸這些易腐食品時大多在上面蓋一塊帆布或塑料布,有時棉被還成了最好的保溫材料。
造成這種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中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地提供低溫保障。
其次,技術標準缺位
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而目前中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同時,中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了一些標準,因此在監管上也是空白。
第三,產業配套不全
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然而,中國冷鏈產業的整體發展規劃欠缺影響了食品冷鏈的資源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缺乏配套協調。如在冷庫建設中就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等問題。這些失衡使得中國食品冷鏈產業還未形成獨立完善的運作體系。
物聯網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
將物聯網技術應該用于的原材料采購、產品儲存、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能夠對整個過程實施智能化監控。產品在原材料的采購過程中很少采取預冷措施,對操作的規范性要求不高。在生產過程依照生產廠商的規定進行操作,操作過程的透明度不高,不能確定是具體的哪方面出了問題,更不能確定相應的當事人。物聯網的采用,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采購原材料的時候就對其進行電子標記編碼,建立數據庫,通過電子標簽,能夠對產品在整個生產加工的過程進行連續的監控,包括當前的溫度、濕度以及相應的操作人員,全部錄入數據庫的數據,很容易就清楚了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問題。能夠立刻進行改善,也能夠確定事故的責任歸屬。
在產品生產完成以后,不是直接進入市場,而是要進行儲存,再根據需求進行物流配送到物流中心或者是銷售點。
目前的儲存水平相對于以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不能保證所有的產品都是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儲存,這樣可能造成部分產品在倉庫的儲存時間過長,后面的銷售時間很短的情況,特別是冷藏的產品的保質期短,更容易出現這類問題。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之后,儲存管理變得更加的簡便、快捷高效。在生產加工時對產品的電子標簽,在儲存的時候運用其自動識別功能,在入庫的時候通過讀寫器就能很快的記錄產品的入庫時間和相應的數量等信息。倉庫的管理過程中不再需要人員逐個的進行清點盤查,通過讀寫器進行快速的讀取或者通過數據庫查詢相應的數據就清楚倉庫庫存的詳細情況。產品出庫的時候,利用數據庫能夠快速確定產品,從而避免了先進后出現象的發生。產品上的電子標簽還能夠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監測,并把數據反饋給物聯網,物聯網通過智能處理,調節倉庫的環境,提高儲存質量。
移動設備上制冷的成本高,效果差。其運輸過程是冷鏈物流中最薄弱的環節。目前運輸車輛多種方式并存,特別是長距離的冷藏效果不好,造成大部分的產品質量下降,甚至使產品失去使用功能。通過產品上的電子標簽,把在運輸途中的信息反饋給予系統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及時控制調查節制冷設備,可以保證在運輸的過程中產品的質量。
由于銷售點分散,銷售量小,銷售次數多,銷售過程復雜多變。同樣的商品在同時間可能面臨不同的溫度。通過物聯網的,可以清楚的知道具體情況,根據冷鏈物流的控制中心,控制其制冷設備,銷售人員根據數據的提示,快捷的找到相應生產日期在前的產品。以確保先生產先消費,避免產品超過了保質期還未出售的情況。在冷鏈物流中利用物聯網的技術,給企業帶來了很多的好處,保證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和顧客滿意度,降低生產成本,劃分冷鏈上相關的責任。同時,也便于政府部門對冷鏈上產品監測。
目前的冷鏈物流大多是以生產端結合市場的情況進行生產和配送,由于信息獲取的不及時、準確性低以及高成本,生產和配送無法達到最優化。在生產和用戶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庫存,造成生產廠家的資金積壓,影響其資金的流動周期。因此,在冷鏈物流中運用技術,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控制從生產到銷售以及到用戶的全部信息,在銷售端也能夠很迅速的把銷售的情況反饋給生產廠家。生產廠家獲得了信息后,能夠根據市場的具體變化來安排生產,在減少庫存的同時也減少了企業生產風險。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變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可控,必定是未來冷鏈物流的發展方向。
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科技的作用
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水平,加強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各節點技術的改造與升級,全面推動中國農產品冷連物流跨越式發展。一是繼續加強運輸主干線及其附屬場站的基礎設施改造,盡快形成與多式聯運相適應的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及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二是鼓勵GPS、自動識別等技術的應用,通過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將承運人、用戶、制造商、供應商及相關的銀行、海關、商檢、保險等單位聯結起來,實現對貨物的全程監控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會整體運輸效率;三是引進、推廣自動化冷庫技術和庫房管理系統、真空預冷技術、無損檢測與商品化處理技術、運輸車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先進技術,提高技改能力和技術更新能力。(物聯網世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