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比特網
上世紀90年代,作為中國肉類工業領軍人物的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在進行了充分考察論證和深入思考后,毅然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即雙匯全面引進國外最先進的屠宰生產線,率先在國內推出冷鮮肉產品。這一舉措終結了中國老百姓千百年來只能消費熱鮮肉和冷凍肉的歷史。冷鮮肉不僅口感和營養大大優于熱鮮肉和冷凍肉,而且由于它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環境溫度要求是0-4℃,大大高于冷凍肉所需要的-18~-27℃低溫環境,因此它對降低整個肉類產業的能耗有重大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接受并喜歡上了食用冷鮮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冷鮮肉這一產品的推出,并不是僅僅靠改造生產工藝就能簡單地實現,它的背后離不開高科技、信息化的有力支撐。這是因為冷鮮肉的保質期比冷凍肉短得多,所以它要求整個營銷及生產體系必須保持高度的協調性,也就是說,前端的需求、中間的庫存和后端的生產必須保持密切同步,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斷貨或積壓的風險。出現斷貨,企業會損失銷量和利潤;而出現積壓,則會增加倉儲成本,引起資金周轉困難。
日前,記者專程走訪了雙匯集團CIO劉小兵,請他為我們解析雙匯冷鮮肉背后的信息化密碼。
“如果沒有供應鏈級的信息化,你不要號稱你是做冷鮮肉的。”劉小兵開門見山,毫不客氣地指出,“沒有信息化,綜合運營成本很難做到比傳統冷凍肉產業更低。而一次大的市場波動可能就會把企業置于困難境地。”
事實上,董事長萬隆在雙匯冷鮮肉產業剛剛起步時,就高瞻遠矚地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他親自前往日本、北美、荷蘭等肉類工業強國考察信息化情況,最后在加拿大找到了劉小兵,并力邀他回國組建雙匯自己的軟件公司,全面主持雙匯信息化工作,為雙匯冷鮮肉提供高速信息通道。
據劉小兵介紹,雙匯集團建立了一套上至采購源頭、下至零售終端的完整供應鏈管理系統以支撐其冷鮮肉的運營。這套系統的關鍵在于實現整個供應鏈上需求、庫存與生產計劃的平衡。借助于這套系統,雙匯集團不僅實現了72小時訂單化生產,而且大大減少了無效庫存。另外,利用信息系統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預測未來的銷售走勢,對需求和庫存計劃給出指導或進行評估,雙匯做到了更好地控制庫存?,F在,雙匯集團供應鏈各環節的庫存水平整體上時刻保持在最優狀態,集團的產銷量連年快速增長,而整體庫存量卻始終保持緩慢增長態勢,庫存周轉率不斷提高。“保持低庫存水平每年可以為集團節約大量的資金占用成本,企業運營風險也很低。而冷庫占用量的大幅下降也無疑節約了大量能源,等于間接減少了大量的碳排放。所以,應該說,雙匯靠信息化武裝的冷鮮肉產業化為低碳經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劉小兵說,“近年來,雙匯原有的冷庫騰出了很多的空間。這樣一來,其它食品企業,如中國最大的羊肉加工企業小肥羊集團,就得以租用了雙匯集團的冷庫,這樣就避免了重復建設,提高了整個社會資源的利用率。”
“提高供應鏈的計劃性和信息共享度非常有價值。”劉小兵補充道,“現在不僅雙匯集團內部實現了如此精確的管理,同時,雙匯集團還將這種信息向企業的上下游,甚至是上游的上游予以分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有條件的供應商按照雙匯的生產計劃直接將原料及時供應到車間,從而消除雙匯的暫存庫存和短盤作業;另一方面可以指導和幫助供應商合理安排其采購和生產,減少自己的庫存。因此,降低供應鏈庫存不僅僅實現了雙匯自身的低成本和低碳化生產,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實現了產業集群的低成本和低碳化。而對于消費者來說,雙匯奉獻的不僅是更實惠的冷鮮肉產品,還有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原文出自【比特網】,鏈接:http://soft.chinabyte.com/54/1119605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