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零售集團“大佬”們稱,“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他們最頭疼的問題,為了應對防不勝防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出了各種辦法。在采購時,他們要求農產品建立“可追溯”體系,為了不再為產品的“來龍去脈”擔心,他們還越來越愛去“田頭”直接采購。
麥德龍:超生鮮產品必須“可追溯”
市民在麥德龍買活魚、鮮肉時,會在這類商品上發現一個追溯碼,到賣場的終端機上一刷,可以追蹤到商品產地、捕撈時間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麥德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何哲偉說,這是他們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
他毫不諱言,麥德龍進入中國16年,發現監控食品安全越來越困難。在日常工作中,最讓他頭疼的也是食品安全問題,公司為此投入了大量金錢和時間去檢查供應鏈。當前,進入麥德龍的超生鮮產品(保質期短的活魚、蝦、鮮肉、菜等)100%打上了追溯碼。為了讓供應商適應這一新的需求,麥德龍甚至成立了中國首個農業咨詢公司,專門幫助供應商建立“農產品可追溯”體系。
“盡管我們花這么多錢和時間……但企業能發現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何哲偉說,他和普通市民一樣,每天都在擔心看到新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造假商越來越有“科技含量”和“創意”,根本無法預見明天會變出什么花樣。
他說,企業的”一己之力”是單薄的,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政府,需要承擔起各自的責任,才能應付眼下的食品安全問題。
家樂福:近半數農產品直接從“田頭”采購
家樂福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唐嘉年說,傳統的采購模式,從田間到餐桌供應鏈特別長,存在很多中間商,農產品到市民餐桌時,價格翻了兩三倍不說,新鮮度也大打折扣。而現在,他們近一半的農產品是通過和農民合作社合作,直接從“田頭到餐桌”的。中間環節變少,食品安全問題變得更易監控,也更易追溯。
唐嘉年說:“這樣的農超對接模式,降低了超市的成本,提高了農民的利潤。更重要的,可以讓農民知道超市要什么產品?超市是如何檢驗農產品的?對農產品有什么要求。這些信息可以指導農民更好的生產。”
記者注意到,在采購時,家樂福的采購人員還有意識縮短了供應鏈。會上,一位云南生鮮供應商前來接洽,考慮到冷鏈太長,采購人員建議供應商去和當地的家樂福對接。目前,家樂福在江蘇已經和10多家農村合作社合作,并外聘了第三方審核公司,去檢查農民的產品,以及生產過程是否規范。同時家樂福也在構建農產品“可追溯”體系。
沃爾瑪:快速檢測中心為農產品“體檢”
沃爾瑪中國區董事廖紅暉說,為了保證食品安全,沃爾瑪在深圳、北京和成都等地成立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農產品運到物流配送中心,分發到各個超市前,先得做個身體檢查。
在農超對接上也做了有益嘗試,目前已在中國建立了81個直接采購基地,總計面積超過84萬畝,直接受惠農民81萬余人。零售商到田頭采購,幫助農民提高了市場適應能力、引導農民標準規模化生產、指導其在生產中推進環境保護,不僅為農民增加了收入,也帶給中國消費者更安全的農產品。
此外,沃爾瑪還設立了食品安全學校,開設食品安全基礎培訓課程、高級管理人員培訓課程。公司同時為供應商開設培訓課程,幫助供應商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技能。
來源:南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