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冷鏈物流體系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由于中國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和產供銷一體化水平不高,從農業的初級產品來看。雖然產銷量巨大。但在初級農產品和易腐食品供應鏈上,既缺乏綜合性專業人才,也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因此在一些局部發展中存在嚴重的失衡和無法配套的現象,整體發展規劃的欠缺影響了冷鏈的資源整合以及行業的推動。
冷鏈物流上規模田間餐桌一體化
據悉,果蔬流通腐損每年達千億元,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至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目前,我國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5%、15%、23%,冷藏運輸率分別達到15%、30%、40%;而發達國家肉禽冷鏈流通率已經達到100%,蔬菜、水果冷鏈流通率也達95%以上。我國現有冷庫總容量880萬噸;機械冷藏列車1910輛,機械冷藏汽車2萬輛,冷藏船噸位10萬噸,年集裝箱生產能力100萬標準箱。人均冷庫容量僅7公斤,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0.3%。
研究表明提高冷藏運輸是降低流通腐損的有效方法。制定冷鏈物流國家標準,加快物流產業結構優化,壯大第三物流企業規模,推進物流企業信息化,降低運輸成本,是打好食品藥品攻堅戰的有力保障。7月28日由國家發改委印發《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我國將建成一批效率高、規模大、技術新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上下游銜接、功能完善、管理規范、標準健全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
如何實現以上目標?規劃還明確了七大任務和八大工程。其中推廣全程溫度監控設備,加快冷鏈物流裝備與技術升級,推動冷鏈物流信息化,建立冷鏈物流全程監控和系統追溯系統工程是發展我國冷鏈物流、保證食品藥品運輸安全的必要手段。規劃還強調加快建設“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2010年,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簡稱西郊國際)啟動實施國內功能最為完善、技術最為先進的管理系統,構建了國內第一套完整意義上的食品追溯體系,對上海世博會的食品實行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保證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持續184天,預計7000萬人次游客的食品安全。
社科院專家建議不僅要鼓勵和支持像西郊國際這樣的標桿項目工程的建設,還要加大物流供應鏈軟件的研究資金,推動和扶持這些標桿項目的技術支撐企業(第四方物流信息化服務提供商)的快速發展。據悉,西郊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食品追溯系統系博科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程技術支持。
頁次:4/4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