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來源:支點網
下面以熏煮香腸加工過程為例,說明在肉制品加工過程中應用RFID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和可追溯管理。
下面以熏煮香腸加工過程為例,說明在肉制品加工過程中應用RFID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和可追溯管理。
(1)原料檢驗
每批原料入廠后都需要先進行檢驗,檢驗流程包括對消毒癥、檢疫證和防五證等相關證明查驗、登記,并對原料進行抽檢。檢驗過程根據記錄信息填寫檢驗報告,最終評定合格方可入庫。蓋章的檢驗報告和“三證”原件存檔,檢驗報告的內容錄入企業生產信息管理平臺,供后繼工序查詢。
(2)原料入庫和庫存管理
由于一批原料采購量可能很大,同一批次也會存在差異,要想實現安全追溯,從原料起就分成若干小批進行精細化管理。小批可按單位時間投料能力劃分,每小批對應采用加貼UHF頻段RFID標簽的容器如托盤存放,標簽及編碼規則按國家肉制品追蹤規范。倉庫入口安裝固定式UHF頻段的RFID讀寫器及外置大功率天線,對每批原料入庫信息進行自動記錄。
庫存管理可通過手持式UHF頻段RFID讀寫器對物品碼放位置進行記錄、盤點,便于物品管理與查找。
(3)原料出庫和分割解凍
生產管理人員持物料單領取一個或若干個小批原料,倉庫出口安裝固定式UHF頻段的RFID讀寫器及外置大功率天線,按照設定功能自動記錄出庫時間、數量等信息,上傳給企業生產信息管理系統。
每小批原料出庫后對應發一張批次卡,批次卡為HF頻段RFID標簽,其唯一ID對應生產信息管理平臺中該批原料的批次ID,與之綁定的信息繼承直到倉庫出口處的UHF標簽信息,在后續環節由生產管理人員持批次卡對該批原料狀態進行追蹤。
在每個小批原料完成解凍、分割環節后,可通過手持RFID終端進行記錄并上傳給信息管理系統,系統會監視該批原料是否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后序腌制環節。
(4)中間流程加工環節管理
RFID技術在腌制滾揉、攪拌填充、煙熏蒸煮、冷卻包裝、二次殺菌等中間流程加工環節追蹤的應用方式在第二個問題解答中已經描述。其中每個環節至少配一臺固定式或手持式HF頻段RFID讀寫器。
從原料投入腌制環節開始進入流程加工,這個過程中無法使用RFID標簽進行追蹤,但可以按小批投入原料,根據批次ID對該批原料加工進度進行追蹤。同時需要對每批次在不同環節的溫度、時間等質量控制相關參數進行采集、記錄。采集根據現場生產條件不同,可采用DCS直接采集、手持式終端采集或者人工采集方式,采集數據上傳生產信息管理系統。
(5)出廠信息管理與追溯
每批肉制品完成全部加工流程出廠前,還需進行理化、微生物等檢驗,如果發現有檢驗不合格,則根據原料批次ID從生產信息管理平臺進行追溯。
出廠檢驗合格后,可對產品外部大包裝加貼UHF頻段RFID標簽,通過手持式UHF頻段讀寫器將該批產品對應質量安全信息寫入標簽。大包裝所貼標簽及編碼規格按國家肉制品追蹤管理規范,內部小包裝加貼符合EAN/UCC規范條碼,在用戶查詢庫中,將條碼與電子標簽內容關聯。這樣批發商和消費者可以通過標簽識別或條碼掃描,檢索產品出廠日期、原料品種、產地等質量安全相關信息,一旦發現問題還可以追溯。
小貼士
RFID技術是一種先進的非接觸自動識別技術,用于肉制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因其識別速度快、準確率高,有利于提高供應鏈各環節信息采集效率;標簽抗污染、耐高低溫、耐久性強,適用于肉制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應用環境;較大信息量存儲功能,滿足肉制品供應鏈各環節安全信息記錄傳遞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