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物流通常是指食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地域的改變,即從某一地到另一地的流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之間的食品生產與消費需求不平衡,它的范圍將非常廣泛,包括食品運輸、常溫或冷藏儲存、商超配送、裝卸搬運、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動的有機結合。
食品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持,但食品冷鏈物流仍存在的難點與突破點
從整體冷鏈體系而言,中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消費內需來看,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顯。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冷凍食品產銷冷鏈情況稍好,但由于部分產品流入集貿市場拆零散買,冷鏈存在中斷現象。
針對這種現狀,國內冷鏈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冷鏈經營技術要求高、投資大。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大。而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
二是冷鏈設施和監管機制不完善。國內冷鏈設施設備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就達25%-30%,損耗量居世界首位。造成這種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提供低溫保障。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的一些標準,諸如冷藏鏈中對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沒有強制要求執行。因此,在監管上也是空白,缺乏具有執行力的食品質量監控體系。
三是第三方食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中國易腐食品除了外貿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業務多數都是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食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滯后,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大大影響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質量、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食品冷鏈的成本和商品損耗很高。食品冷鏈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目前,我國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缺乏食品冷鏈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在冷庫建設中就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等現象。
兩大突破點。中國食品冷鏈發展需要突破兩方面的障礙:一是要實現農產品現代化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產品標準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產品保鮮加工是農業生產的延續,是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二產經濟”,更是農產品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的關鍵環節。二是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正帶動著以肉類、水果、蔬菜及水產品、奶類為代表的食品冷鏈保鮮市場的急劇升溫。食品安全問題,只有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
據悉,發達國家把產后貯藏加工保鮮放在農業首要位置。如美國農業總投入30%用于生產,70%用于產后加工保鮮,意大利、荷蘭農產品保鮮產業化率為60%,日本大于70%。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比,美國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國僅為0.38比1。
國際上比較成形的食品冷鏈有兩種模式: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食品冷鏈體系,這種模式在美國、日本和西歐比較普遍,日本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證大量食品的一般質量、降低在途損耗的價格與品質模式,這種模式一般為發展中國家采用。他認為中國食品冷鏈可以采取企業導向型或平臺導向型兩種發展模式。企業導向型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食品企業,發展以核心企業為軸心的食品冷鏈體系,串聯供應鏈上下游,逐步形成覆蓋分類食品產業的冷鏈保障體系。平臺導向型是建設連接農產品主產區和消費地的食品冷鏈主干網絡,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超市需要配置生鮮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鮮供應鏈的資源,實現加工生產和銷售環節適當分離。在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加強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從強化產品跨區域性經營和自有加工產品的差異化經營上尋求新的利潤支撐點。
中國食品冷鏈變革需要三位一體化,一個國家的食品冷鏈保障體系建設,單靠任何一方都是難以有效推進的,它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通力合作。政府應當制定食品冷鏈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鼓勵措施,加強行業規劃的方向性引導;行業協會應發揮溝通協調作用,制定并落實行業整體規劃和行業規范;企業應根據市場規則具體運作,合力推動中國食品冷鏈的逐步發展。
家樂福冷鏈保鮮措施。家樂福貨品的新鮮是與其精細的商品采購營運制度分不開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細節)就是形象的寫照。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需要采購、存貨、銷售等環節的密切配合,在營運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加一個控制點。
采購和內部監控。采購是保證生鮮食品質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家樂福對于生鮮食品有嚴格的采購標準。這些采購標準基本上是通過嚴格的挑選,家樂福會在當地建立穩定的供應鏈,有專門的供應商及時供應貨品。在內部監控方面,家樂福中國區總部設有專人負責全國各分店商品的檢驗,每隔兩個月要對每個分店的商品質量、庫房、賣場和服務等進行全面的檢查和分析。
自有生鮮品牌的開發。“家樂福質量體系”是家樂福生鮮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質量和安全保障生鮮。該產品本著長期合作的關系以確保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質量水準。產地和類型及可追溯性是供應鏈的質量主要體系。已應用質量體系的定牌產品有:豬肉、三文魚(鮭魚)、柚子、荔枝、蘋果、橙子。
庫存控制。庫存控制是生鮮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保證商品的新鮮度,必須做到每次訂貨量適當,訂貨頻率高。家樂福針對不同的生鮮食品設定不同的庫存量,當天賣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貨第二天可以賣,但不符合家樂福的存貨標準,也會扔掉。
訂貨。每個店都根據電腦反映的銷量訂貨,盡可能做到零庫存。同時,家樂福會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最大程度減少缺貨現象的發生,平時各門店都制定相應措施,及時反饋缺貨信息,此外還安排專人負責賣場巡視,掌握存貨動態。為確保安全庫存,家樂福盡可能選擇當地最優秀的供應商,保證在規定的配送時間內及時補貨。
保鮮設備。超市中的冷凍、冷藏設備在食品保鮮中發揮著很大作用,所以,家樂福對制冷設備的要求很高。在選擇制冷設備時,家樂福要求廠家必須有售后安裝和維修服務,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保證制冷系統晝夜不停地工作,以保持商品的新鮮與質量。
我國食品市場冷鏈物流如何發展
據了解,現我國冷藏物流裝備不足。原有設施陳舊,并且發展和分布不平衡。我國冷庫總容量有700多萬立方米,但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儲藏。當原材料不足或生產淡季時,冷庫處于閑置耗能狀態。而且重視肉類冷庫,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式冷庫,輕視產地加工冷庫建設,重視大型冷庫,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這種冷鏈物流方式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以及食品市場的不平衡發展。
我國食品市場冷鏈物流現狀
據市場信息,現我國冷凍冷藏行業主體的國有冷藏庫,建庫較早,大部分使用期已超過15年,進入了大修理期限。現在急需大、中修理的冷藏庫占總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達200多萬噸,大大超過5%的正常維修比例,并且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冷庫工程設計標準低,工藝流程不盡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設備質量均存在很多問題、自動化程度低,已不適應市場經濟下對倉儲和配送業務的需要。
我國食品市場冷鏈物流發展的建議
冷鏈物流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先進的設施技術只是基礎與條件,各項設施技術的配套銜接、各個環節的組織協調才能確保食品物流的鏈條不斷,這需要充分發揮各個層面、各個方面的作用與積極性。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規劃與指導,并對重點設施、關鍵環節、骨干企業的發展給予各方面的政策扶持,其次行業協會應該在科技攻關、技術交流技術與操作標準、人才培訓、各類企業間的業務合作等方面發揮組織與協調作用,再次各類大型批發市場大型流通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應該承擔起生鮮食品保鮮冷庫主要組織者責任,要通過批發交易與物流配送網,將生鮮食品生產加工基地與零售門店銷售銜接起來,以商業模式和創新帶動物流配送模式創新,加強相互合作逐步建立健全與生鮮食品供應鏈相適應的冷鏈物流系統。最后要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規范食品冷鏈物流的發展,如:《國家標準《冷凍食品物流包裝,標志,運輸和儲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