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的經驗看,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提高了農業效益。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適應農產品大規模流通的客觀需要。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區域和品種布局日益優化使農產品流通呈現出了大規模、長距離、反季節的特點,對農產品物流服務規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隨著農產品區域生產布局的細化,農業特色產區加快發展,生鮮農產品的區域規模化產出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產品跨地區保鮮運輸;二是農產品反季節銷售加快發展,急需進一步提高低溫儲藏保鮮水平。從今后一段時期農業結構加快調整優化的需要看,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也是適應我國生鮮農產品大規模流通的客觀需要。
2.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滿足居民消費的必要保證。隨著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消費規模快速增長,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新鮮度和營養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提升農產品消費品質,減少營養流失,保證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必要保證。
3.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同時,受到生鮮農產品集中上市后保鮮儲運能力制約,農產品“賣難”和價格季節性波動的矛盾突出,農民增產不增收的情況時有發生。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既是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間接節約耕地等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帶動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
4.加快冷鏈物流發展是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冷鏈發展滯后,我國蔬菜、水果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農產品準入標準,相關質量、技術和綠色壁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已經成為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突破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緊緊圍繞構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適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加快冷鏈物流技術、規范、標準體系建設,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培育冷鏈物流企業,建設一體化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以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和流通成本,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產品品質和消費安全。
(二)基本原則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農產品生產規模與布局狀況,分析產品流量、流向及其儲運的技術要求,綜合考慮居民消費水平、消費習慣以及交通區位等條件,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優化冷鏈物流發展布局。
頁次:2/7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