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山推叉車杯2011第二屆物流中國行啟動儀式上,相關專家指出,最后一公里冷鏈運輸產品的安全與低碳成為二律悖反,要在保證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節能目標,還需要新技術保駕護航。“因為氣溫不斷升高,這是最后一團,再開團要等到9月以后了,強烈建議各位自取。”在新浪超級親子團購論壇上,某肉食團的團長在其開團帖上這樣標注。而連油鹽醬醋都已經習慣于在網上購買的網友橘子則向記者抱怨說:“中糧的我買網解決了生活中的大問題,但是其生鮮區仍是一片空白,真是太讓人遺憾了。”
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姜旭指出,以前的消費模式都是標準化的,消費者到商場里去購買標準化的產品。但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網絡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不僅對于產品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對于物流的需求也向個性化、定制化發展。但是受技術成本等問題的制約,消費者的各種要求還難以得到滿足。
中外運物流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祁艷表示,在夏季等高溫天氣,高檔的紅酒、巧克力、奶制品及生鮮產品需要在適宜的溫度下才可以保證品質。而冷鏈運輸與節能就是一種二律悖反的關系。在倉儲部分,冷庫最大的兩個成本就是耗電和人工成本,1萬平方米的冷庫每年電損耗在350萬到400萬度左右,而且目前可用的兩種設備具都有不足之處。而在運輸途中,與常溫車相比,因為具有制冷系統,冷藏車會有更大的車載,運輸能耗也會提高,同時晚間配送還會有噪音擾民的問題。
那么,是不是能有一種新技術,比如太陽能制冷等可以應用在這些高耗能設備上?此外,雖然住宅配送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運輸的很好解決方案,但是,住宅配送的特殊性要求使得目前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宅配大多由自行車或電動車承載,但市場上的冷鏈配送箱還比較笨重,不能滿足宅配的特殊要求。因此,從冷鏈運輸的各個環節來看,都需要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才能解決食品安全與能耗的二律悖反問題。
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姜超峰指出,物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致使環境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為此,綠色物流的概念應運而生。從一般意義上講,綠色物流就是沒有污染、安全可靠的物流,但事實上大量的運輸、裝卸、搬運等活動必然涉及到燃油、電力、資源的消耗,完全沒有污染的物流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首先要確定一個綠色物流的評價體系,他認為應該有三類指標體系:第一類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類標準是能源資源的消耗,尤其是對傳統能源的消耗;第三類指標是物流的效率指標,物流效率提高,單位資源消耗量就會減少,比如降低各種運輸方式的空載率、提高滿載率、增加單位物流設施的物流強度等等。
來源:中國消費網·中國消費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