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可以算是“生鮮電商元年”,只是這一年距離順豐宣布進軍電商已經過去兩年,所以到2014年9月,順豐在冷鏈運輸上基本上取得相當領先的地位,順理成章地上線了生鮮行業配送的首個品牌——“冷運”。這篇文章就以順豐這個專注于冷鏈配送運輸的物流子品牌作為標題,簡單分析順豐在“冷運”上的戰略布局和遇到的問題。
順豐的冷鏈配送路徑第一步是先上線順豐優選的生鮮平臺,當然這個平臺的上線是深度結合生鮮電商的消費特點和冷鏈成本來進行定位,通過已有的客戶資源進行低成本的推廣,以相對較高的客單價和品質來構建一套成熟穩健的冷鏈系統,包括投入巨額資金建設冷倉,并采購了大量冷藏箱、冷凍箱、冰盒、冰袋、保溫袋等溫控設備,這個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結合順豐優選產生的訂單,整套冷運閉環就建立起來了。
這一步完成之后,順豐開始開放自己的冷鏈配送能力,針對的客戶包括食品企業、生鮮食材市場、餐飲企業、生鮮電商等,目前天貓、淘寶、京東上的商戶、易果網等都在使用順豐冷運服務。我今年認識的做生鮮電商的許多朋友也確實都在用著順豐的冷運服務,包括他們送過來的貨也確實是順豐提供,不過為了區別順豐、順豐優選,這次啟動了獨立的“冷運”品牌,相信順豐會進一步加速以物流為核心的生態開放體系建設。
第三步就是大量布局“嘿客”的實體店,我在接受采訪時也清晰表達過對順豐這個O2O戰略的觀點,那就是布局到店自取和冷鏈配送,這樣一來順豐在整個冷鏈配送的布局基本上形成了:現有物流、電商、門店立體的結構,特別是在食品領域,基本上順豐的“冷運”已經是目前能夠提供最完整的冷鏈倉儲、冷鏈干線、冷鏈宅配、生鮮食品銷售、供應鏈金融等一站式的食品供應鏈解決方案。
這場冷運大戰順豐只是開了個頭,這個頭開得非常好,戰略目標明確,投入巨大,基礎建設完善,取得的成效自然也非常明顯。這三步的戰略布局也很精妙,那順豐在這樣的布局上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順豐優選雖然是順豐“冷運”的第一個客戶,但是這個客戶的規模不足以支撐順豐在冷運方面的業務發展,所以拓展到了京東和天貓的商家,而獨立垂直的生鮮平臺許多還沒順豐優選做的好,有些則在自建冷鏈。所以順豐的“冷運”品牌不得不直面另外三個巨頭的競爭:天貓、京東和蘇寧易購,這三大巨頭目前都擁有開放平臺吸引更多的商家和更廣泛的用戶人群,規模也都在千億級。這三大巨頭也在2013年開始加大冷鏈的布局,京東一方面是自建,另一方面是聯合便利店合作;蘇寧易購則是自建自有門店的方式來構建冷鏈體系;天貓直接將有冷鏈能力的第三方物流納入自己平臺。
二、順豐“冷運”支持的城市數量仍然太少,現已知的冷運宅配只有54個城市,雖然號稱覆蓋范圍最廣的冷鏈宅配服務商,但相對于中國如此廣大的市場來說,這個范圍顯然不足以支撐后端龐大的成本投入,這和后端建設的10座B2C冷庫也有很大關系,這10個冷庫在中國來說目前已經是最多的B2C冷庫群,可是卻仍然難以覆蓋更廣泛的城市范圍,畢竟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冷鏈流通率已達到85%以上,如果順豐能夠占流通率的10%的話,其它冷鏈物流也才占9%,中國的冷鏈流通率還是太低了,這需要順豐繼續加大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