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藏量為2萬噸的冷庫利用率不到一半
不少冷鏈運輸企業“吃不飽”
看似前景風光的冷鏈企業,其實有不少自己的“難言之隱”。
杭州富日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志明說,因為看好冷鏈運輸的發展前景,公司在2008年就投入了2000多萬元打造了儲藏量為2萬噸的冷庫,但目前冷庫的利用率卻連一半都沒達到。“投資巨大,但生意卻跟不上,這讓很多冷鏈企業信心不高。”高志明表示。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很多食品企業的不規范操作。”高志明說,在國外,就算是礦泉水也是需要冷藏運輸的,到了超市或便利店也會直接放進冷藏室,但在國內,很多企業都采用常溫運輸,而且就算飲料的標簽上寫著是17℃冷藏,超市或者便利店也會將一些特定商品放在常溫柜臺內出售。“大多數飲料的保質期是12個月,但這個期限的前提應該是規定的儲藏條件下,如果夏天也是常溫儲藏,那么還沒有到保質期,這瓶飲料其實早就過期了。”高志明表示,許多食品企業不按規范溫度來運輸或保存食品,不僅可能讓消費者食用不健康,更讓杭州的許多冷鏈服務企業“有價無市”,生意慘淡。
同時高志明透露,2005年,他在參加中美物流高級論壇的時候,就有一家外資超市提出中國部分食品不按規范運輸,存在安全隱患。“一些食品是需要全程冷鏈運輸,但有些食品生產商或超市為了節約成本,并沒有實現全程冷鏈運輸和保存,而這一‘惡習’也影響了一些超市。”
同時,有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冷鏈企業透露,目前公司的冷庫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每年要虧100多萬元,只能靠其他物流業務來養活。
有業內人士透露,歐美國家90%以上的食品靠冷鏈配送,而國內還不到50%。
“冷鏈企業前幾年的投入基本都大于產出,要渡過煎熬期才能開始盈利。”統冠物流總經理蔡文廣表示,目前公司多溫庫的利用率已經達到了90%左右,客戶也相對穩定。
同時蔡文廣強調,相對于普通物流基地,冷漣物流基地更需要耐住寂寞,用心經營。“如果企業光做冷鏈物流配送,那只需要配備制冷車就可以了,反而容易掙錢,但如果要打造完整的冷鏈物流基地,就往往面臨虧本的困境,很大的原因則是業務太少了。”蔡文廣透露,上海有幾家成規模的冷鏈物流企業也都在虧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