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降低流通費用的十項政策措施,劍指我國流通環節費用高企的頑疾,含金量十足。
盡管目前我國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但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造成我國流通領域的發展依然滯后于國際水平。中國商業聯合會的資料顯示,2005年以來我國物流總成本占當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同類指標是8%到10%,差距明顯。
“社會創造的很大部分財富消耗在流通環節上,這給中國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阻礙經濟轉型,同時還會推高物價水平,阻礙消費的釋放。”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說。
事實上,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不僅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全局,而且是事關民生的重大問題。近年來,蔬菜、豬肉等農產品價格屢屢坐上“過山車”,“價賤傷農”和“價貴傷民”怪圈反復出現。究其原因,流通不暢,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難題成為農產品價格非理性上漲的背后推手之一。
如何為流通費用“瘦身”?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的十項措施從降低經營成本、清理整頓收費、減輕稅收負擔、規范執法行為、加大用地支持力度等方面多管齊下,打出了“組合拳”。
以農產品流通為例,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用水用電價格,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部分鮮活肉蛋產品等“真金白銀”的支持政策,可以降低農產品流通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嚴格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規范交通運輸執法行為,將有利于剔除農產品流通中不合理的“體制性成本”;明年起三年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優先保障農產品市場和便民生活服務網點用地,則有利于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向其公益性的本質屬性回歸。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研究確定的十項舉措中的一些政策措施是業內長期以來呼吁的,關鍵還在于后期落實。對于一些目前仍比較原則性的提法,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同時應該看到,我國流通領域存在的核心問題仍是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過多。根治流通頑癥,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要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重慶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