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冷鏈食品從生產車間到零售終端過程中“凍了又化,化了又凍”的“掉鏈子”現象較為普遍,比如酸奶保質期內變質,熟食經常菌落總數超標,給食品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在采訪相關冷鏈物流企業和冷鏈食品生產企業的過程中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除了冷鏈食品在運輸環節的不規范、超市和商場存儲不當等因素導致冷鏈食品“掉鏈子”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混亂,各種不具強制性的推薦性標準相互打架,企業不知所措。
冷鏈物流標準不一
近日,記者在對北京市場調查時發現,炎炎夏日里,有些按要求需要冷藏的酸奶放在常溫下售賣,有些產品在從冷藏車搬運到超市過程中,持續時間過長。此外,有的物流運輸公司為降低運輸成本,間斷關閉冷藏設備等。
“無論是運輸環節還是存儲環節,冷鏈食品‘掉鏈子’的事情常有發生,根據我們公司多年的行業經驗,運輸環節的違規現象更為嚴重。”湖南一家生產冷鏈食品的企業負責人郭經理(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問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目前缺乏統一的冷鏈控制標準。尤其表現在我國冷鏈物流方面更是如此。”
郭經理的觀點得到了廣東利達物流公司銷售負責人王啟明的認同。
王啟明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目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上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大部分冷鏈物流的標準多為推薦性的標準,不具有強制性,而不具有強制性的標準在冷鏈物流行業并不成熟的現實環境下約束力極低,對冷鏈物流企業指導作用非常有限。
據悉,僅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上,有關“冷鏈”的國標就有《畜禽肉冷鏈運輸管理技術規范》、《冷鏈物流企業服務條件評估》、《水產品冷鏈物流服務規范》、《食品冷鏈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多個標準。
“由于在標準執行中遇到種種問題,所以在實際運營中,在和客戶簽訂運輸合同時,主要還是依據歷史沿革下來的行業慣例,各項標準參考的不多。因為各種標準內容不統一,一旦產生糾紛,會產生很多麻煩。”王啟明向記者表示。
標準“打架”背后
據悉,目前參與冷鏈物流國家標準制定工作最多的是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該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李紅梅表示,國內冷鏈物流標準確實有不少協會和部門參與了制定,并且制定出來的標準有交叉之處。
中國制冷學會副秘書長、全國制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楊一凡表示,雖然越來越多的協會和部門都開始制定冷鏈的相關標準,但是基本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統一的規范,導致標準體系建設很不完善。
近期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當前,國內水產品冷鏈缺少貫穿整個冷藏鏈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質量保障體系薄弱。
不過,在行業專家、英格索蘭冷鏈學院副院長劉芳看來,冷鏈物流屬于相對特殊的行業,標準的制定涉及車輛、制冷、食品、物流等多個產業,而且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在統籌工作相對不力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標準制定各自為戰的局面。
每年損失高達750億
據記者了解,在冷鏈物流行業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由于我國冷鏈物流標準方面的不統一以及由此造成的冷鏈物流執行難,不能及時處理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冷鏈發展的薄弱環節,使得我國的冷鏈物流運行受到很大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有超過20%的易腐產品由于缺乏冷藏設備,在運輸過程中造成嚴重浪費。僅水果、蔬菜的損失就高達750億元。
“實行統一規范的冷鏈物流技術標準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準則,我們作為食品冷鏈物流企業,最重要的是將客戶的冷鏈食品安全送到銷售終端和消費者手中。作為冷鏈物流標準的制定部門,應該相互溝通。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多了解冷鏈物流市場真實現狀和企業的真實運營實際。”王啟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稱。
王啟明對記者表示,冷鏈物流企業涉及的管理層面諸多,其特殊性決定了標準越繁雜越多“推薦性”,越會讓企業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統一的具有強制性的標準就顯得非常必要。“實際上,這樣的標準既是冷鏈物流企業所需,也對行業快速健康發展有益。”
專家表示,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從宏觀層面上講,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組織引導作用,各單位之間要發揮各自優勢,協調合作、職責清晰,避免多頭管理。從微觀方面講,要利用現有法律、法規及標準進行嚴格監管,使冷鏈物流標準貫穿于食品流通全過程。另外,作為冷鏈物流企業,也要積極配合和認真貫徹執行冷鏈標準,為我國物流事業服務。
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