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鳴魏好勇
為加快建設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我省確定在黃三角地區集中資源、產業和技術優勢,大力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冷鏈物流科技示范工程,建立旨在確保食品安全、促進產銷雙贏、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產銷保障系統和“來可追溯、去可跟蹤、信息可存、責任可究、及時召回”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管理系統。近日,筆者就該項示范工程的進展與成效進行了調查。
清晰的分工與產業協作絞合,
造就農業發展的高效與全產業化
黃三角地區資源優勢明顯,擁有近800萬畝未利用地和1500萬畝淺海,到2015年,黃三角地區計劃治理荒堿地10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50萬畝,資源得天獨厚。不僅如此,黃三角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物種資源和牧草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發展生態種養殖業、開展動植物良種繁育、培育生態產業鏈、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優越條件。
此外,黃三角地區具有良好的高效生態產業基礎,是我國傳統的糧棉、果蔬、畜產品和水產品生產區,已形成壽光蔬菜、山東黑牛、沾化冬棗、希森馬鈴薯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些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的拉動效應,變單兵作戰為集群奮戰,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成為冷鏈物流科技示范工程的首要任務。省黃三角建設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示范工程”為切入點,以信息技術和冷鏈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實現產學研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是黃三角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探索,對全省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冷鏈物流科技示范工程,聚焦于建設“菜籃子”“米袋子”,但在整個鏈條上卻是一二三產業同時發力,分工合作絞合發展,使第一產業形成了融合二、三產業的全產業化發展格局。種、養殖基地和農民提供的農副產品,源源不斷的進入龍頭企業進行加工生產,企業產品通過物流到達銷售平臺進入居民家庭。在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流轉過程中,實現了三次產業的完美融合。而銷售平臺通過物流鏈條對第一產業的觸角延伸,不僅為第一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而且拉動了第一產業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增強了第一產業的發展后勁,激發了第一產業的發展熱情。2011年,黃三角地區糧食總產量達到768.73萬噸,畜產品229.72萬噸,水產品135.5萬噸、蔬菜996.56萬噸,分別完成規劃目標的109.7%、109.4%、67.5%和101.7%。全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8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90家,通過農產品“三品”認證的企業達284家,產品數量達1149個。
物聯網技術與產業聯姻: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
傳統的產銷模式對農業發展的制約顯而易見,實現農業快速高效發展,必須打破區域制約,由封閉走向開放,從分散走向集約,產業化是必經之途,而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流通領域與農業產業的結合,則開啟了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的光明之路。示范工程短短一年的建設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選擇黃三角作為示范工程的實驗基地,除了黃三角自有的資源優勢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因素是黃三角國家開發戰略的實施。圍繞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戰略目標,結合《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省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經過反復調研,確立了“拉進來”、“推上去”的黃三角發展計劃。
2008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復,以魯商集團為依托組建的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物流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級工程中心,擁有龐大的“產學研”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86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等,完成了一系列成果轉化項目。目前,工程中心在智能信息化、冷鏈工程、保鮮安全工藝和供應鏈管理體系方面具有較強的成果轉化優勢,可為農業產業提供全方位、可持續的人才、技術和培訓保障。“示范工程”的建設,就是將黃三角的農產品拉進這個高端平臺,融入這個物流體系,通過生產、流通、科技等各類工程項目疊加投入和資源整合,打造出基地、流通、科技三大知名品牌,進而把黃三角農業產業“推”進全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通過開展節能環保冷鏈裝備技術集成研發,推進新型品控設備及配套工藝研發,面向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著力解決冷鏈物流運營成本過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的問題,這是魯商技術中心的核心任務。”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國利告訴記者。
產業化的目標是市場化。以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物流網,則是聯接產業與市場的重要一環。處于物流鏈條末端的銷售平臺,是整個物流體系的龍頭。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的原則,作為我省最大的國有商業企業,兼具流通和技術優勢的魯商集團責無旁貸的成為了“示范工程”的重要引擎。魯商集團控股的銀座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在打造優質安全農產品流通品牌方面有著較大的產業優勢,可有效保障建立優質優價、以商促農的價值實現體系,以“銀座”為品牌的現代零售業,其零售網絡已遍布山東為主,并拓展開設至江蘇、河南、河北、陜西等省,1萬平米以上門店110多家,便民店160多家。省黃三角建設產業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黃三角優質農產品進入銀座后,區域內的優質農產品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銷售平臺,產品的持續熱賣,引發了黃三角地區的農業產業化浪潮。到目前為止,黃三角地區建設了綠色生態種植業基地200個,培育了百萬畝優質金絲小棗種植基地、10萬畝脫毒馬鈴薯繁育基地、15萬畝優質海參養殖基地和5萬畝大閘蟹養殖基地,高青縣10萬頭山東黑牛繁育基地已初具規模。
“透明”產業鏈破解食品安全問題:
想吃你就大膽地吃
如果把琳瑯滿目的農產品比作珍珠,高科技物流則把這些珍珠串成了美不勝收的項鏈,而賦予這串項鏈生命活力的,就是冷鏈技術。
“無水運活魚”是解讀冷鏈物流的一個形象案例。所謂無水運活魚,實際是使用了一種特殊方法讓魚“休眠”。通過產地催眠、貯運過程中精準的溫濕度控制休眠、到達目的地后間歇升溫解除休眠“喚醒”活魚的方式,為鮮活農產品運輸提供時間保障。王國利告訴記者,通過試驗,大菱鲆在無水保活試驗中可存活72小時以上。“冷鏈物流技術的核心不是單純的"冷",而是適度。有些產品冬天要保溫,夏天要冷鏈,不同的季節要求不同,最終目的是以最科學的方式,將鮮活農產品送達目的地。”
冷鏈物流技術有效地實現了農產品的“保
質”,質量追溯與遠程信息監控體系的建設,則使這個“保質”的過程變得“透明”。示范工程領導小組成員、省發改委黃三角建設產業處處長楊寶遠告訴記者,“示范工程”對采收的農產品統一標識、統一編碼、統一管理,為每一個農產品配上屬于自己的“身份證”。“對來自黃三角的每一件農產品,消費者都可以清楚地查到它的"前世今生"”。
記者在國家農產品技術中心智能信息技術平臺看到,工作人員輕輕用鼠標一點,監控大屏幕上便打開了中澳肉鴨鴨苗孵化、宰割車間以及高青大地黑牛分割包裝等實時畫面,連高青農凱米業公司的廢料出口以及豬肉屠宰車間的病豬肉焚燒爐等也在監控之列。
在濟南銀座超市的“黃三角優質農產品專柜”,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通過商場配備的農產品溯源專用查詢機,當消費者購買到一件商品時,可以在查詢機上輸入屬于該產品的編碼,查看到產品的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的生產、運輸、上架過程中時間、溫度的控制等內容,消費者也可以觀看到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的產品生產過程視頻,與生產廠家實現“零距離接觸”。借助這一過程,讓消費者在比較關心的食品來源及安全性上,真正吃下一顆定心丸。
定心丸化作健身丸,透明產業鏈正快速拉動起消費的馬車。在銀座超市的各個黃三角產品專賣柜臺,記者總能看到踴躍購買的人群。家住濟南舜玉小區的劉大爺指著購物車對記者說:“人們都說追求生活的質量,吃得安全可是第一位的哪。”
示范工程正在展開黃三角經濟騰飛的翅膀。據不完全統計,示范工程的實施可帶動當地就業人數11萬人,帶動黃三角地區高效生態農業及相關產業經濟收入近20億元,未來3年農民收入每年可增長15%。
黃三角冷鏈物流技術科技示范工程,解決了積困已久的食品安全問題,創造了農業產業的全產業化發展模式,展現出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的雛形。在示范工程建設過程中,各級各有關部門的積極參與,成為重要的政策環境優勢。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海洋漁業廳、省林業廳等多部門均參與其中,并落實了各自目標與分工。各級政府部門分工與合作的有機絞合,鑄造了示范工程的斐然成績,也成為工程建設的一大亮點。來源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