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業從產業化走向精品化的轉型升級正在加速。“兩區”建設的推進、精品農產品的管理、銷售渠道的暢通、結對扶貧的落實……作為資源小省的浙江或許注定難以成為農業大省,但卻很有希望趟出一條充滿浙江特色的農業強省之路農業產量未必最高,品質絕對要可靠;收成未必最多,收益一定要最大化。
浙江農業的出路是產業化。產業化的核心靈魂是標準化。根據浙江省農業廳一名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負責人的表述,農業產業化意味著“農業生產按照工業生產的理念,每一步都嚴格遵守事先制定的標準操作,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肯定是合格的。”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缺乏標準則意味著整個產業的混亂無序。目前全省已發布各級農業標準規范2200余項,實施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1300余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率從“十五”末的25%上升到“十一五”末48.8%,而這一數字有望在“十二五”末突破60%。“標準”這樣的字眼,表面上似乎與人們印象中的田園牧歌格格不入,但數據是不會騙人的,正是標準的出臺與施行,使得浙江農產品的質量與品質獲得了最大保證。浙江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進行持續、嚴格的檢驗監督,對種植、養殖環節投入品的質量安全予以特別重視,確保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在較高水平并呈現穩定向好態勢,使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合格率98.2%;對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生產農產品采取“五有一追溯”(有管理制度、有專門人員、有生產記錄、有質量檢測、有產品標識,并且可以開展質量安全追溯),則具體體現了農產品生產環節應用標準化技術、實施標準化管理的“產地準出”管理;而極具浙江特色的“農民信箱電子信息平臺”,作為政府為農民定制的標準化信息平臺,由于采用實名制注冊使用,使得農民與客商雙方在如今信息泛濫、真偽難辨的網絡時代能實現實時溝通,其效用相當于一個“永不落幕的農博會”。這些充滿探索意味和創新色彩的“浙江標準”,為浙江農產品的品質保證、品牌保護和市場流通筑起了一道道堅固而可靠的防線。
當然,比起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浙江農業產業在農產品物流體系、高效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農產業的高科技支持等方面差距還很大,還有極大發展余地。特別是在國內處于起步階段的冷鏈物流,在美國已占農產品流通總量的85%,尤其是蔬菜水果產品已經實現了全程冷鏈物流,即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批發站冷庫超市冷柜消費者冰箱,整個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為1%~2%,而我們的生鮮農產品損耗率為25%~30%。再如,美國目前已有50%以上的農場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輔助農業生產,可以依據定位系統,有針對性地施肥、灌溉,衛星定位施肥技術精度可達1至2平方英寸。差距產生動力,標準就是標桿,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將為浙江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啟示和助益。從這個角度講,“浙江標準”大有前途,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