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制藥設備網
【中國冷鏈物流網】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現狀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變’。”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王錦霞在“2010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斬釘截鐵地論斷。
12月9日~11日,第64屆全國藥品交易會在南昌召開。全國藥品交易會號稱我國醫藥行業發展風向標。在本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上,由國藥勵展與中國醫藥商業協會聯合舉辦的“2010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高峰論壇”,讓參會者不僅清晰地看到我國幾大醫藥商業巨頭布局全國的足跡,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巨頭們談笑風生背后的較量和隱隱殺機——中國醫藥流通業步入大兼并重組時代。
拼搶已經開始
根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2009年我國百強醫藥商業企業年銷售總額為3964億元,占全國商業銷售總額的60.74%。其中,年銷售規模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8家,它們依次是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705億元)、上海醫藥分銷公司(263億元)、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2億元)、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80億元)、廣州醫藥有限公司(145億元)、安徽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30億元)、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02億元)、重慶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01億元)。這些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醫藥商業巨頭大多布局全國。而執牛耳者當屬國藥集團。
“國藥控股自2003年成立以來,就致力于全國網絡建設和并購。到目前為止,國藥控股在31個省市建立了分、子公司,在重點地區建成和在建29個物流(配送)中心,在280個地級市全面布局。”國藥集團旗下的國藥控股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魏玉林表示。
在魏玉林看來,新醫改急需新的藥品流通體系,要求建立基本藥物、戰略儲備藥品、疫苗和管制藥品四位一體的新型藥品流通網絡。國藥集團在這方面顯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相對于國藥集團的成竹在胸,排行老二的新上藥表現得極為冷靜。“上藥控股的目標是全國第二、華東第一。”上海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驥珉坦言。據介紹,上藥控股的渠道已經從華東向廣闊的內地延伸,其網絡已覆蓋12個省市,他們在全國建立了30余家子公司。有消息稱,在A股有著良好表現的新上藥,將全力支持上藥控股打造全國性分銷平臺。
“上藥控股已確定全國化戰略重點區域,即以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地區、以長三角為核心的華東地區、以廣州為核心的華南地區,并向華中和西南地區逐步推進。”楊驥珉稱,“我們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末期,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市值過千億元。”
九州通醫藥集團是民營企業。面對“國”字頭的國藥、上藥勢頭兇猛的兼并重組狂潮,九州通董事長劉寶林做出了選擇:“我們將爭做中國基本藥物的最佳配送商。”
據劉寶林介紹,目前九州通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15家省級子公司、24家地級分公司及289個業務辦事處,網絡覆蓋國內80%的行政區域,已建及在建現代醫藥物流中心45座,“形成了國內最廣的醫藥分銷網絡”。此外,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配送,使得九州通擁有下游客戶79000多家,在200公里范圍內,九州通可以直接配送到藥品銷售終端。
意圖打造全國物流網絡的并不只有中國醫藥商業銷售排行榜上的前三甲。今年下半年,排名第七的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借華潤北藥之力,在短短半年內就完成了對山東、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浙江、河南等11個省市的18家優勢企業的兼并重組,實現了從南到北的全國網絡布局。北醫股份董事長陳濟生表示,2010年北醫股份的銷售額預計能突破150億元;2011年北醫股份銷售額突破300億元毫無問題;有望在3年內實現年銷售額500億元的目標。
雄心還是野心
面對硝煙彌漫的市場爭奪戰,一位對醫藥流通頗有研究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商業巨頭們如此大動干戈,出于諸多原因。
首先是“不差錢”。在業內進行大舉并購的商業企業,不是自身是上市公司,就是母公司已成功上市,有著極為充裕的資金,“只有把錢花出去才能夠有效益”。這樣才有新上藥以高達40億元的價格收購北京中信醫藥控股權,北醫股份以10億元收購蘇州禮安。其次是國家政策鼓勵大中型企業做大做強。據悉,即將出臺的《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已明確,要培育3家銷售額過千億元的大型商業企業集團。排名靠前的醫藥商業企業需要提前做好準備,爭取國家給予更多的支持。最后是受目前國家產業政策鼓勵。
楊驥珉也認為,在新醫改調整產業結構、產業增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醫藥行業已進入大整合時代,大型醫藥企業受益于政策變化,將引領行業整合潮流。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副司長溫再興就表示,年底將出臺的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是,到“十二五”末期,藥品流通企業中的骨干企業規模和行業集中度顯著提高,行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流通效率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升,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藥品流通規范有序,行業步入科學發展軌道。重點任務之一是,“藥品批發企業要加快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逐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溫再興強調,商務部將利用市場機制的競爭手段,加快結構調整,提高行業集中度,鼓勵和支持大型流通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收購、兼并、托管、參股、控股和強強聯合等方式,實現經營模式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打造一批年銷售額過百億元乃至過千億元的藥品流通龍頭企業。
但是楊驥珉指出,相對于美、日醫藥流通業的整合,我國的整合表現出以下鮮明特點:第一,美、日整合的戰略重點是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整合完畢后才發生需求轉型,拓展業務領域,從分銷向健康服務企業轉向;而中國處于轉型階段,社會各方面呈現出非線性發展,客觀上使得醫藥分銷企業在行業整合階段既要進行產業創新,又要快速實現轉型。第二,美、日整合本質上是全國化的資源性大整合,如通過興建大型物流中心實現集中配送,關閉大量小型配送中心;中國的行業整合還處于爭奪網絡資源的狀態,系統整合比較困難。第三,美日整合先兼并小型企業,最后是大企業之間的購并;中國由于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進入大整合時代后,并購對象直指龍頭企業,國藥、上藥、華潤覬覦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那么,面對巨頭們轟轟烈烈的跑馬圈地,中小企業又將如何生存?
“醫藥流通領域一定是大企業的天下。
”國藥控股副總經理盧軍認為,“醫藥分銷企業的特點就是規模化。中國醫藥商業行業毛利率是7.2%,而全球醫藥分銷企業的毛利率僅為3%左右。換言之,未來中國醫藥商業的集中度會不斷提升,小企業生存比較困難。”他建議,小企業“跟隨大企業,加盟大企業”。
九州通副總經理耿鴻武則為中小企業指出了三條路:自我聯合、主動并入上游企業、“大樹底下好乘涼”。他強調,在選擇道路時,企業必須看清自己的經營優勢。
陳濟生也表示,大與小都是相對而言的。中小企業在選擇出路時,應冷靜地分析自己的經營業態、經營模式和核心競爭力,看能否在同一領域與競爭對手一搏。
工商關系重調
河底潛流暗涌,河面一片平靜。那邊商業巨頭廝殺得熱火朝天,而在此次藥交會上,一些醫藥商業公司則依舊演繹著“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四川省懸壺濟世堂藥業有限公司打出了“攜300家分銷網絡共演醫藥盛世”的宣傳語。該公司業務副總經理鄭群英表示,公司現有分銷網絡遍布川、渝21個地州、102個區縣,年度分銷業務為30億元,提供川、渝市場的總代分銷。此外,其配送網絡覆蓋210家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可做地區代理、縣區代理、醫院代理、科室代理。她坦言,參展就是為了能夠與工業企業達成更好的合作。
在南昌會展中心大禮堂,江西終端采購節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該采購節主辦方國控江西分公司高管表示,嘗試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上下游對接,既鎖定下游網絡,同時也增強對上游的談判能力——一切照舊。
但是變化難以避免。比如說工商關系,此前商業企業因為掌握終端而對工業企業頗具話語權的現象正悄然改變。
滇虹藥業副總裁關平表示,對工業企業來說,根據產品類別可以分為三類物流模式:處方藥(即招標采購產品)物流模式、OTC產品物流模式和普藥物流模式。后二者的物流模式都要求商業公司有良好的網絡布局和終端客戶。因此,工商之間依舊延續著“終端為王”的關系。但是在處方藥物流過程中,由于現行招標采購政策還是遵循生產企業直接投標,產品由生產企業直接配送或者由工業委托商業配送(即點配送),商業公司為了獲取工業的配送權往往主動向工業企業示好。
一位大型醫藥商業企業副總很郁悶地對記者說:“以前在全國藥交會上,都是工業請商業吃飯。你看看,現在已變成了商業請工業吃飯。”在他看來,醫藥商業領域競爭加劇,對工業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面對快速整合的商業現狀,工業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步長集團董事長趙步長表示,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已成必然。由于步長集團是自己做銷售,因此醫藥商業的快速整合對他們并無不利影響。
一些工業企業也擔心,隨著醫藥流通行業整合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大型醫藥商業企業內部資源整合能力的加強,商業企業有可能重新獲得極大的話語權。
“一般來說,工業企業都會選擇與較大的商業企業進行合作。目前各大商業企業的子公司還處于較為松散的狀態,經營相對獨立,所以對工業影響不大。但是他們各個子公司的合作如果非常緊密的話,對企業的談判能力就會提高,而獲得更有利的合作條件。”北京一家工業制藥企業的老板稱。
不過,關平強調,無論如何,工業企業對于商業企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提供優質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