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到2035年,食品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體系運行有效,食品安全狀況實現根本好轉,人民群眾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民以食為天,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強烈,對食品的追求正在發生變化,從要吃得飽轉變為要吃得好,即要求食品安全、營養、健康。作為物聯網+AI領域的領軍企業,G7賦能食品物流行業探索創新智能冷鏈技術及硬件,打造專屬冷鏈運力池等諸多舉措,積極助力食品物流走向標準化、規范化運作,持續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G7智能冷鏈技術探索:從可視到可控
當前,我國大型專業冷鏈公司少、中小型冷鏈企業發展壯大難,食品流通環節有著訂單在途盲區、溫度安全隱患、依賴人工操作、無運力數據識別等諸多痛點,冷鏈行業發展受阻。值得關注的是,《意見》中對食品流通銷售制定了嚴格的監管標準,如要求建立覆蓋基地貯藏、物流配送、市場批發、銷售終端全鏈條的冷鏈配送系統,嚴格執行全過程溫控標準和規范,落實食品運輸在途監管責任,鼓勵使用溫控標簽,防止食物脫冷變質。
深刻洞察到冷鏈行業的發展現狀,G7憑借深耕物流行業的先進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能力,針對行業需求不斷探索智能冷鏈技術,從倉庫到運輸到門店,實現全鏈條溫度可視化,保障貨品品質。
從田野到餐桌,真正實現全程溫度監控。溫度,是冷鏈的核心,如何實現貨物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程保鮮,倉庫、干線、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任何一環節的“斷鏈”都可能帶來食品安全問題。為此,G7提供了“端到端”全程可視的綜合冷鏈物流,在“倉庫”、“航空”、“干線”、“城配”、“最后一公里”,任何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技術產品做支撐,真正實現了對貨物的全程可視與全程監控。如與某乳制品企業合作后,在乳制品的運輸過程中G7做到了實時監控訂單位置,并對晚發率、晚到率、溫度達標率全程統計,實現了貨物訂單的可視化。
在貨品運輸過程中,一旦派車單數據、實時溫度數據與貨品溫度標準(凍品標準/速凍標準/生鮮標準)存在異常,G7可以支持企業遠程控制溫度,同時G7還提供“三級報警”以保障貨物安全。其中,“一級報警”通過平臺、車機端報警,用以提醒監控員和司機;“二級報警”通過APP、郵件報警,用以提醒車隊長、質量員、監控領導;“三級報警”通過APP、微信、短信報警,用以提醒車隊主管、質量主管、監控主管以及貨主。G7不僅能夠提供多種報警推送渠道,報警級別也可靈活設置,能夠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此外,G7建立完善考核體系、評分機制和淘汰規則,打造專屬冷鏈運力池。通過對派車單、車輛信息、實際時間、計劃時間、溫度報警、承運商信息,以及客戶評價等多個維度的綜合考評,G7不僅可以為客戶打造專屬冷鏈運力平臺,還可以結合貨主的個性化需求,智能識別并推薦精準運力,保障貨主冷鏈運力池的穩定與優質。
運用智能安全服務:立體化嚴控運輸風險
在食品流通銷售環節中,除了要做到對溫度的全鏈條監控以保障食品品質,還應該重視對車輛與人的安全管理。在運輸過程中,司機超速、超載、疲勞駕駛等不良駕駛習慣,以及路況、車況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均為潛在事故隱患。對于易遭受碰撞等特定形態的食品而言,惡性安全事故不僅會對人、車、貨帶來巨大損耗,也會危害食品質量安全。本次發布的《意見》中就對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相應要求,保障生鮮食品流通環節質量安全。對此,G7積極探索智能安全服務,管控、優化司機駕駛行為,降低運輸風險。除此之外,G7還將為貨主提供實時監控車輛位置,實時預計到站提醒,實時任務狀態變更,實時晚到報警,以及實時大屏顯示,并基于G7大數據處理能力為貨主提供業務運營分析、運行路線分析、路由規劃推薦等服務,不斷提升貨品運輸的時效,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深入物流行業長達8年之久的G7,在食品安全領域,堅持創新與發展,從智能冷鏈技術及硬件,到智能安全服務,逐步滲透深入至生鮮、飲料、餐飲等多個垂直細分領域。借助技術、產品、平臺與服務,G7全方位、立體化的保障食品品質和食品流通銷售環節暢通無阻,促進食品供應鏈轉型升級,走向標準化、規范化運作,從而推動食品產業的綠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