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四川省食品商會執行會長鄧友發,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平在廣漢與四川北新大弘置業集團副總裁何成偉,四川北新大弘置業集團廣漢天府國際農產品中心副總經理曾威,達成共創共建四川土特產商城的戰略合作共識。

據曾威介紹獲悉:建設四川“永不落幕”特色農產品展館,其中一個重要的銷售渠道便是——電子商務。而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物流”。通過“永不落幕”特色農產品展館恰恰可以完美的解決這一難題,各地特色農產品通過地方產地集配中心在廣漢、廣元、廣安、潼南進行集中,再在集中地進行分散,是解決優質農產品集約化走向市場難題的最佳方案。這方面工作,前期雙方已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準備,包括可行性分析報告。

四川省“三品一標”農產品5357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68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66個、綠色食品1385個,有機食品122個。產品涵蓋糧油、蔬菜、水果、畜禽等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綠色食品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此外,四川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四川泡菜、丹棱桔橙、唐家河蜂蜜3個地標榮獲國家級地理標志示范樣板稱號。其中,丹棱桔橙入選“2019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活動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前100強,四川泡菜和納溪特早茶納入中國和歐盟互換認證的首批產品清單目錄。天府龍芽、納溪特早茶、攀枝花芒果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展中榮獲金獎。李記兒童菜芯等11個產品、西蜀雅禾山藥等3個有機產品分別榮獲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和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四川產業扶貧成效也十分顯著。四川全省161個扶貧任務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4658個,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779萬畝;88個貧困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1304個,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430萬畝;45個深度貧困縣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226個,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198萬畝。2016年川貨全國行北京站成交1.23億,其中現場銷售297萬元,簽訂銷售協議1.2億元,“東坡味道”、“巴食巴適”、”大涼山”、“遂寧牌”、“廣元七絕”等主力品牌貢獻最大。由此可見著力培育和推廣品牌建設以提高農特產品附加值意義重大。從四川農產品發展現狀來看,四川地處西南內陸,特色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農產品的主要生產者是大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據統計:四川省現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0000多家、產業化龍頭企業8000多家,合作社的產品除占產量比重較大的菜、果、肉豬等初級農產品外,也包含了眾多地域性、特色化、深受消費者喜歡的初、精加工農副產品。 四川為土特產大省,各地土特產特別豐富;四川同時為美食大省,絕大多數產品并沒有進入中心城市。土特產在成都展示的機會,一般在糖酒會和西博會等寥寥幾個時段,展示期不到半個月,費用高,效果無法評估,對于季節性的鮮活產品,在展示期不當令,則只有圖片展示,完全沒有現場體驗感。自行開設專賣店,僅僅是類似思奇香、彝家山寨等少數品牌所能實施的,而往往因地段原因,孤零零地難以達到效果,且缺乏鮮活農產品。而現有商超,門檻高,推廣差。小的土特產商,要想進入成都,主觀和客觀因素制約,有一定難度。

座談分析中,雙方形成了共識:一是共建共享,平臺公司專業經營,二是以最優惠的條件,招商引資,三是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形成效應,四是盡快落地,邊干邊完善。
鄧友發認為:創建四川土特產"永不落幕"商城,起點高,關鍵是將好的思路落地,按既定方針,盡快實施,抓出成效,實現愿景。王建平對調研時大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進行了梳理,決定周末落實到位;何成偉先行先試,道出了北新大弘集團的信心和誠意!

調研座談時,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個貼合國家政策的政治高地,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差異化的地方特色農副產品的營銷展示平臺,這是一個可以連鎖發展的模式,這是一個連接各方資源的、互動的、有特色的事業。共同努力,為全省土特產創設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鄧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