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國家郵政局副局長戴應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我國郵政業快遞業務量穩居全球第一,每天業務量將近2億件。可以看出,我國物流行業正在高速發展,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但與此同時,每天近2億件的包裹量,使得快遞行業末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如何更及時地將包裹送達客戶手中?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如何做好企業客戶大件包裹的服務?……等等,都成為了各大物流商和整個物流行業要解決的難題。
在“如何更及時地派送包裹”方面,隨著物流行業近年出現的不少黑科技,比如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驛站、智能快遞柜、無人機等,算是取得了不錯進展。但無法精準匹配客戶的多樣化需求,依舊是物流行業末端配送的一大難題。可喜的是,目前國內已有物流企業,針對這些難點邁出了大有成效的第一步。這其中,跨越速運是杰出代表之一,其近日推出的K計劃很好地做到了匹配客戶多樣性、個性化的需求。

具體是如何做到的?簡單概括地說,跨越速運依托“鐵三角”服務體系——市場部負責業務的拓展,擁有較高的權利,給客戶制定滿意的方案和價格;客服部一對一全程跟蹤,避免貨物異常;運營部門保障貨物的及時中轉、派送。三方緊密配合,各模塊之間無縫銜接,以客戶的供應鏈模式和運作要求為核心,提供客制化和柔性服務體驗。
以大宗生鮮產品的派送服務來說,往往客戶會有客制化的需求,包括派送到貨時間,一般是凌晨5點左右最佳,給客戶預留足夠的時間去驗收、清洗和上架。跨越速運業內首創的7*24小時取派服務,則可完美匹配,哪怕是傾盆大雨的凌晨,也能準時送達。當然,客戶客制化的需求往往不僅體現在“到貨時間”。同樣以大宗生鮮產品為例,客戶對貨物的驗收溫度、擺放和包裝都有嚴苛要求。跨越速運會根據不同生鮮品種的特性,來提供相對應的驗收溫度,并采用有一定抗壓強度的包裝如隔水紙箱,以鋼架隔離避免擠壓。不僅如此,跨越速運還提供特殊包裝服務,如聚乙烯薄膜襯墊,可保持小環境中的高濕度,使用泡沫塑料墊板、網套和柔軟填充物等來避震減震。
不僅如此,如果貨物已到儲藏點,但客戶要求更改時間晚點送達,跨越速運也可通過24小時輪班制度和“等通知取派”這項服務來靈活應對,從而避免太早派送導致增加企業客戶的存儲場地。在跨越速運的末端配送服務里,遲點早點,白天晚上,任何時刻任何需求,跨越速運都有求必應,因時而變,最大化滿足客戶的柔性需求。
當然,面對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未來還將出現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但萬變不離其宗,能否精準捕捉到客戶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將成為眾多物流企業在解決末端配送難題上的關鍵。跨越速運K計劃柔性化、客制化解決方案,也將成為具有示范意義的案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