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體冷鏈體系而言,我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目前,我國還未建立起一套能監控保障食品從生產、包裝、儲存、運輸和銷售(即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狀況的完整體系,缺乏相關的溫度立法及食品衛生法規執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的質量狀況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我國食品物流供應鏈被定位為“昂貴,易耗食品,無利可圖,容易造成食物中毒”,這為我國食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創造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國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缺乏信心和忠誠度。
我國食品冷鏈在倉儲方面主要存在冷庫結構不合理,布局分散,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冷藏設施和冷鏈裝備不足,原有設備陳舊,現新有設備成本高,發展和分布不均衡,同時無法給易腐食品流通提供低溫保障。國內冷鏈物流技術更需要提高,目前有效的溫度控制設施投入有限,冷藏物流供應連的管理和操作人員嚴重缺乏,全程冷藏控溫運行管理制度急需建立。
據制冷快報記者了解,在我國由于保鮮技術落后,加之在易腐品低溫倉儲以及冷藏運輸環節沒有做到全程的冷鏈物流,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在普通卡車運輸,致使每年有100萬噸的水果腐爛變質或貶值處理,捕撈的魚類每年約有40萬噸左右爛掉。有關估計,我國易腐食品的損耗和浪費每年高達上億元。另外每年約有20%-25%的果品和30%的蔬菜在中轉運輸和存放中腐爛損壞,總量每年達上億噸,價值約為750億元。我國目前的冷庫總容量為800多萬立方米,很多冷庫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貯藏,而當生產淡季和原料資源不足時,冷庫往往處于閑置耗能狀態。其中也有蔬菜和果品的冷藏,而且大多數的冷庫經營都是個體企業,冷庫的類型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類食品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因此個體經營的冷庫并不能滿足各種食品對溫度的要求。就目前來講冷庫建設成本資金投入很大,現在建一個中型冷庫的成本就得2000多萬。制冷快報記者了解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也曾投資數億元人民幣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氣調貯藏庫,并從國外引進了一批較先進的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生產線,主要用于農副產品的加工儲藏,但由于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引進的設備不適應國情,利用率不高,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使產品的成本相對過高。
我國食品冷鏈在運輸方面主要存在低溫運輸設備不足,技術落后,管理松散,成本高的問題。公路低溫運輸方面目前我國在有保溫車輛約有3萬多輛,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日本擁有12萬輛左右。我國冷藏車占貨運汽車比例僅為0.3%左右,美國為0.8%-1%,英國為2.5%-2.8%,德國等發達國家均為2%-3%。歐洲各國汽車冷藏運量占比為60%-80%,而我國冷藏運輸占比例約為20%。一般大型企業擁有一定的冷藏車輛,而大多數冷藏車都是個體經營,其經營方式比較松散,應用配設溫度記錄儀與智能調溫系統等高科技手段來保證商品品質的更是少之又少。冷藏運輸車輛一般的成本都是一般普通車輛的2-3倍。鐵路冷藏運輸方面情況也不容樂觀,全國總運行輛33.8萬輛中,冷藏車只有6970輛,占2%,冷藏運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
相比之下,國外冷鏈物流的發展較為成熟,不少歐美發達國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鏈體系。在運輸的過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車或冷藏箱,并配以先進的管理信息技術,建立了包括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在內的新鮮物品的冷凍、冷藏鏈,使新鮮物品的冷凍、冷藏運輸率及運輸質量的完好率都得到極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