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物流行業的低成本競爭,無論是本土物流公司還是國際物流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都很難賺錢,像“四通一達”這樣的小件快遞公司也僅能賺點薄利。
國際快遞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日子也不好過。據說DHL在中國市場二十年從來就沒有盈利過,不得不在去年退出中國國內的快遞業務。
對于外資物流企業的虧損,佳吉快運原總經理汪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外資物流公司,僅裝修一個門店的成本就高達20萬元,1000個網點的裝修成本就高達2億元。相比之下,本土的物流公司在這方面的成本僅為5萬元,而大的本土物流公司雖然網點很多,但也未必做得過小物流公司,還是因為成本的問題。
讓中國快遞網CEO徐勇擔憂的是,這個行業再這樣惡性競爭下去,未來企業可能連人都難以招到。前幾年華宇和佳宇都引進過一些物流與管理人才,但最終卻沒有留住這些人才。沒有規范的社保、福利待遇,缺乏技術含量,管理混亂,缺乏戰略規劃,這樣的行業和企業現狀,會讓勞動力和人才都對這個行業敬而遠之。“低層次的競爭會讓這個行業遲早遭遇到報復。”徐勇表示。
目前,國內零擔物流行業的企業規模小,服務的鏈條比較短,而未來要想提升競爭力,就必須向綜合物流的方向發展,整合空運、海運和公路運輸的資源,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當然,最高的層次是供應鏈競爭,像UPS這種企業已經進入到供應鏈競爭的階段,進入到產業鏈的很多環節,很多都是自己在做,具備了強大的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徐勇說。
要想讓整個行業得到健康發展,徐勇認為,首先要在行業政策上盡快立法,強制物流企業為員工上保險,提高福利水平,保證公平競爭、企業成本合法化。政府如果能夠對這個行業進行必要的引導,雖然短期可能對行業造成一定的震蕩,但從長遠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技術含量,減少對人的依賴,提高人的素質,向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零擔物流行業低成本競爭的惡性循環應該會得以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