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眾多物流企業CIO已經逐漸認識到,產業鏈的延伸以及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使得物流企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必須以供應鏈服務為基準,因為現代物流建設必須能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對資源能進行快速整合,以便使得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多方面達到最優集成的管理模式。
與國外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發展規模及速度相比,我國企業現代物流還相對落后,供應鏈管理服務投入并不多,因而產生了不少問題。比如食品企業如果發生大規模有問題產品的流出,背后就有著物流信息化不完備的陰影,因為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平臺,整個食品企業供應鏈中都存在著被污染的風險,因此企業對供應鏈中諸如生產、運輸、倉儲以及貨品上架等各個環節有著嚴重的信息缺失狀況,很容易致使有危機突然爆發時沒有快速且具針對性地進行把控處理。
其實,由于物流信息化建設中項目多且系統架構龐大,很多物流企業將物流作業系統全部外包給軟件開發商,自然形成了對本企業信息化監控不到的“盲點”,這樣即使開發出一些系統軟件以處理企業業務需求,也往往只能片面解決某一局物流作業環節問題,并且軟件之際兼容性低,缺乏整體性的銜接技術平臺,導致企業整體物流平臺各節點之際缺乏聯系,信息無法暢通。
此外,更是有不少物流企業認為物流行業中的軟件系統,如同物流設備一樣,只在乎短期的應用效果,當軟件系統出現問題便重新購買,組構,而事實上,物流軟件的開發過程是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僅是用“新”的軟件系統替換用舊的軟件系統,并沒有從整體上規劃升級,大多數功能模塊并不適用的系統仍舊會降低企業作業效率,大大制約了物流企業經營效益以及信息化的推進程度。
普元副總裁史鳴飛表示,類似于這種在物流供應環節中出現危機之際,企業對于信息及時性缺乏一定的掌控,導致后續的解決過程緩慢滯后等情況,體現了我國在信息化建設中絕大部分企業產生的一個共同問題,即信息化的“失控”狀況。
根據海比研究發布的《CIO:失控與可控先進企業IT建設“軟件平臺模式”的經驗與啟示》白皮書中數據顯示,在調查了60余家不同行業的大型企業的CIO后,發現93%的企業 CIO對于自己所在企業的信息化都感到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這些存在失控情況的企業都有著“多項目多系統并行”這一共同特點。另外更是有83%的大型企業更是在IT建設中 “只重應用”,其項目采用“項目外包”方式運作,從底層開始做起,相互之間缺少統一的標準,缺少共享,缺少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