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戶而言,一方面要求農戶保證產品的高質量,一方面要求農戶按照市場信息調整產品結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增加農業的技術、資本和勞動投資。而農戶的回報將主要來自于冷鏈物流帶來的產品附加值的提高以及物流過程中降低的損耗。因此,在農戶處于市場的弱勢一方時,為了推進冷鏈物流體系的建立,應當適當干預價格或對農戶進行補貼,緩解農戶的資金約束,并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指導,從而保證農戶從中分享收益,提高積極性。
經銷商扮演關鍵角色
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傳統上處于從屬地位的流通行業在供需均衡的動態實現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農產品經銷商就扮演著將產品從產地或供給過剩的地區運到銷地或供給不足的地區的重要角色,他們利用自己對市場信息的掌握來滿足買賣雙方的交易需求并獲得利潤。
小規模的農戶缺乏風險規避手段,無力承擔高昂的流通成本和不斷加劇的流通風險,從而使專業化的經銷商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體。在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兩頭,即“集”和“散”的階段以及中間長途運輸的環節,經銷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集散和運輸外,部分經銷商對產品也進行初級加工,比如分類包裝和保鮮,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建設冷鏈物流體系的核心是在流通環節,因此會對經銷商產生重要的影響。相應的投資包括基礎設施、冷鏈物流技術、專業人員、冷鏈管理等方面,從而提高物流成本。但另一方面,冷鏈物流體系也將為經銷商帶來商業機遇和市場空間。由于經銷商在產品流通過程中扮演著“二傳手”的角色,因此其收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本的轉嫁能力。當消費者對冷鏈運輸產品有較高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時,經銷商因冷鏈運輸而增加的成本便可以順利轉嫁給終端消費者。另一方面,冷鏈還可以為產品帶來更多的附加值,經銷商通過提高冷鏈運輸產品的價格而獲取更多的利潤。
批發市場冷鏈設施需加大投入
批發市場主要分為產地批發市場和銷地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的主要作用是“集中”,即將規模較小的種植農戶的農產品集中起來運輸和銷售,交易雙方主要是農戶和經銷商;銷地批發市場的主要作用是“分散”,即將從農戶那里集中起來的農產品銷售給顧客,交易雙方是經銷商和二級批發商、大型超市、社區集貿市場、零售商等。在整個冷鏈體系中,批發市場作為產品的交易場所,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建立市場冷庫、儲藏室等冷鏈物流設施,從而以保證農產品的交易環境。
推進冷鏈物流建設,批發市場不得不面對大規模的各類投資,包括冷庫、車輛、質量監督、管理、專業人員等方方面面。由于我國現階段的批發市場一般僅僅作為一個交易場所,主要收入來源是向經銷商收取的各種市場費,面對巨額的冷藏設備初始投資,批發市場也面臨著市場競爭和市場選擇。一些大型的批發市場可能在這樣的機遇下成長起來,成為冷鏈物流重要的一個環節,一些小型的批發市場則需要面對冷鏈物流建設帶來的壓力。因此,政府需要進行一定的投資或者補貼,來幫助批發市場滿足冷鏈物流的各項要求,而批發市場則需要考慮如何將成本轉嫁給經銷商,并通過管理和技術降低成本。
高收入人群是消費主體
消費者是農產品流通的終點。
在買方市場下,消費數量、消費結構決定供給數量和供給結構,消費者的需求成了決定流通模式的決定因素。同時,消費者是冷鏈體系是否應該建設的最終決策者和建設成本的最終承擔者。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者在農產品的花色、口感、品質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精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冷鏈物流的建設與終端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一致。
但是我國國情復雜,不同收入層次的城鎮居民對糧食、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消費數量和質量有著不同的偏好。并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都適合用冷鏈來運輸,也不是所有的顧客都需要冷鏈運輸的農產品。總的來說,冷鏈運輸適合用于鮮活、易腐、高附加值的產品類型,而較高的物流成本和較高的附加值決定了其所運輸產品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城鎮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對產品數量的偏好遠遠高于對產品質量的偏好,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去消費價高質優的冷鏈運輸產品。因此,冷鏈體系的建設需要特別注意對市場和產品的把握,才可以使得消費者獲得收益,并推動冷鏈體系的建設。
方向:立足國情加力推進
從國情出發,立足我國農產品供需現狀和流通過程現狀,逐步推進冷鏈物流建設。
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較低,流通方式較為落后,地區消費差距較大,這些都是農產品流通建設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現狀。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不同消費水平的顧客對冷鏈運輸的需求強度不盡相同。因此,面對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入,冷鏈體系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應該從國情出發,立足我國農產品供需現狀和流通現狀。可以考慮針對容易腐爛的鮮活農產品、發達地區、高消費群體和長途運輸的農產品優先建立冷鏈運輸體系。
把握市場需求,遵循市場規律,選擇合適的冷鏈建設模式。
農產品冷鏈體系的建設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以消費者對冷鏈運輸產品有較強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為前提,一方面以需求帶動供給,一方面以供給推動需求,遵循市場規律,選擇合適的冷鏈建設模式。一般情況下,以高收入人群為主要消費群體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建立冷鏈運輸的需求比較旺盛,可以依靠流通企業來發展冷鏈物流,而以中低收入人群為主要消費群體的農產品建立冷鏈運輸的需求較弱,應該以政府投資為主,從供給角度進行推動。從現有的模式看,我國仍然需要大力發展以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同時鼓勵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
保護市場弱勢群體,扶植有能力的流通企業。
由于不同主體在冷鏈物流建設過程中的成本承擔和收益分享的不同,冷鏈體系建設具有不平衡性。從消費者角度看,建立冷鏈運輸體系無疑會明顯提高產品的終端消費價格,一定程度上會損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福利。而從農戶的角度看,在冷鏈物流發展的初期,農戶難以承擔較大規模的初始投資和風險。而經銷商和批發市場則有可能通過冷鏈物流的建設獲得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分享更大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大力吸引多方面的投資,保護市場弱勢群體,扶植有能力的流通企業,結合市場機制發展冷鏈物流。
發揮冷鏈物流的優勢,實現各主體的共贏。
冷鏈對農產品流通帶來的積極影響是降低損耗和保障質量,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我國冷鏈體系應以縱向建設為主,從農戶生產開始,經過產地集中、批發、銷地分散到零售等整個流通環節都配以完善的冷鏈運輸、儲藏和交易設施,從而降低損耗,保障質量。要充分發揮冷鏈物流的優勢,就要形成全過程的鏈條,這有賴于各主體間的充分合作和協調,從而使得各主體都能在發展冷鏈物流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利潤,實現共贏。
來源:國際商報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