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目前來看,消費水平和商超模式已成限制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的兩大瓶頸。”上海領鮮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殷海平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看上去很美”的市場前景
進入2010年以來,國內冷鏈市場便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冷凍食品銷售數據的快速上揚、冷庫項目的遍地開花、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國外資本的不斷涌入、冷鏈相關企業股票的飛漲……國內冷鏈市場一下子進入了暖春季節。
有統計顯示美國和日本的冷藏運輸車輛分別是18萬輛和12萬輛。而中國現有標準化、規范化的冷藏車只有3.5萬多輛,比如上海這樣發達的地區,也只有3000多輛。按照國內冷凍食品及相關行業的發展趨勢,到2017年,國內冷藏車需要達到35萬輛。
“單從冷藏車一項來說,國內的市場可以說是前景無限。”殷海平說。
據了解,領鮮物流在上海擁有自有冷藏車243臺,華東其他地區可調配車輛400多臺。“今年采購了一大批新車型,部分用于世博會的配送。接下來我們還會對現有的舊車型進行更新換代。”
殷海平認為國內冷鏈市場近期市場的爆發主要在于兩大因素。首先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和餐飲行業對生鮮食品以及工業半成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這些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環節都需要冷鏈的支持。
其次就是最近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帶來的沖擊,讓政府對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視。“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不僅給整個乳制品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也讓人們對食品安全提高警惕,因此冷鏈行業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消費者能否得到冷鏈的價值
冷鏈之于食品的價值在于安全、保鮮和營養。但是在現有的冷鏈水平上,國內消費者能否真正得到冷鏈的價值呢?
殷海平表示,由于全程冷鏈的各個環節都比較脆弱,因此有時候即使消費者支付了相應的價格,也難獲得冷鏈的價值。
有關冷鏈物流操作規范的立法文件沒有出臺,這樣造成了大量需要冷鏈運輸的產品卻沒有經過冷鏈,而一些經過冷鏈的產品卻因為“斷鏈”的影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商超里,產品在沒有玻璃的展示柜里裸露在空氣當中,一些冰淇淋軟化了,冷凍食品上面結霜了……這些都是因為沒有相應的操作規范導致的。”
殷海平說,由于冷鏈物流行業低價競爭的情況比較嚴重,許多企業為了招攬客戶而在合同招標以及談判中壓低價格。為了降低自己的運營成本,在冷鏈操作上難免有違規行為。
消費者要埋單,商超模式要改變
光明乳業的物流網絡模式一直受業內人士贊賞。2003年領鮮物流的獨立運營,讓其物流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目前,領鮮物流在上海為8000多家商超、便利店、餐飲店提供門到門物流服務。
殷海平介紹說,領鮮物流傳承了光明乳業20多年的低溫配送經驗,在華東建立了15個配送中心,服務1.6萬多個網點,并初步構建了全國性的食品物流網絡。
“上海的商超網點建設布局是500米范圍以內便會有商店。上海的賣場加便利店共有5000多家,這樣小規模的商超網點就不具備冷鏈物流配送的環境。”殷海平認為目前國內的商超運作模式難以達到冷鏈物流操作的要求。
而另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國內消費者一定要肯為經過冷鏈的食品埋單。“消費者不肯付更多錢,導致了食品生產企業在冷鏈物流環節就壓低價格,物流企業在夾縫中也就沒辦法投入更多的財力去保證全程冷鏈。”
殷海平認為,看上去一片繁榮的中國冷鏈市場,實際上競爭卻很殘酷,許多企業都是在勉強維持。國內冷鏈市場想要取得更好的發展,需要做的改變還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