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鏈物流,尤其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操作流程中,農戶是第一個實際操作者。有調查表明,恰恰是第一環節的操作者,缺乏對冷鏈物流的正確認識和操作技能,這阻礙了我國冷鏈物流的規范化發展。“我們最近走訪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說到冷鏈物流,很多農戶的第一反應就是‘把蔬菜、水果凍成冰坨子’,這種認識誤區急需得到糾正。”中國水產經紀人聯合會秘書長、海南果蔬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冷鏈儲運事業部總經理李北波說。農戶是農產品進入冷鏈流通的第一個環節,他們的認識和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冷鏈物流的效果。
實際上,不僅要糾正農民對于冷鏈物流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操作技能的提高。山西省絳縣東錄大粒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俊武告訴記者,當地農民就非常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行櫻桃保鮮方面的技術培訓。
陳俊武說,他所在的合作社以生產櫻桃為主。櫻桃的成熟期短,而且保險難度很大,使得他們很難實現反季節銷售。因此,陳俊武所在的合作社正考慮建保鮮庫,用以延長櫻桃的銷售時間。但目前建造冷庫還存在兩個難題:一是資金,二是技術。“櫻桃不同于一般的水果,其保鮮技術要求非常高。農民對保鮮技術一知半解,我們又沒有相關的技術人員。如此一來,即便是我們能融資建成冷庫,也不知道怎么對櫻桃進行保存。”陳俊武無奈地說。
國內尚未動作
李北波告訴記者,大部分合作社都希望把產品賣個好價錢,但他們并不知道良好的冷鏈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價格的重要手段。而且,很多人認為剛采摘下來的果蔬更新鮮、有營養,實際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他說,實際上,經過冷藏加工的果蔬,要比剛采摘的口感更好,營養價值也更高。但農民,甚至很多小型加工企業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不知道具體操作方法。甚至,一些冷鏈物流企業連嚴格的溫控都做不到。“不是他們的設備不好,而是因為操作人員的意識不到位。”
李北波還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出臺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指出,新建1000萬噸冷庫,新增4萬輛冷藏車,這非常有利于冷鏈物流的發展。遺憾的是,《規劃》僅把重點放在了硬件設施上,但對于一線操作人員的培訓很少涉及。
實際上,相對硬件設備來說,一線操作人員素質的提高才是最難實現的。所謂一線操作人員,不僅包括物流公司的司機、裝卸工,還包括農戶等。在李北波看來,在培訓方面,龍頭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山東榮慶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鄭全軍也認為,良好的培訓可以讓農民更好的對產品進行保鮮。但他也坦言:“但我們尚未開展這方面的活動。”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消費者的觀念達不到,消費者在購買果蔬時,很少有人會考慮有沒有預冷,以及采用冷鏈運輸;其次是農民意識也達不到——只要能賣出去就行,很少考慮流通過程中的耗損。
而且,現在都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要想把農民組織起來學習,是一件難度非常大的事情。關鍵是,農民有了這個技能,同樣也很難進行操作——產品的預冷要有冷庫,要有技術,誰來投資?僅靠國家的扶持資金,是遠遠不夠的。
鄭全軍認為:“從長遠來看,還是要靠大企業投資,但目前中國的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且,沒有消費需求,沒有政府強制要求,我們參與培訓卻沒有收益,等于‘徒勞’。”
外企先行
而與此同時,國外企業依靠成熟的發展經驗,早早判斷出了培訓對于行業的重要性。近年來,英格索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格索蘭等已經開始花大力氣對我國農產品流通上游,即農民、合作社等進行免費培訓。
對此,英格索蘭中國區培訓經理劉芳告訴記者,目前來說,中國冷鏈物流在技術、操作、整體性方面,同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從政策、市場層面來說,未來中國的冷鏈物流肯定會有很大發展。但作為一線操作者,中國冷鏈物流從業人員素質尚未達到相應的水平,這也導致冷鏈物流的很多規劃、措施都無法實現。
因此,英格索蘭一直在積極進行冷鏈物流方面的培訓,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英格索蘭培訓的重點對象。近年來,英格索蘭先后在寧夏、海南、上海等地區舉行了多場免費培訓。
劉芳說,對冷鏈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是英格索蘭在中國業務的一部分,包括易腐食品生產加工、銷 售、物流企業的操作人員以及在 校的大學生。“這些培訓產生的 費用很少,但是效果很好,可以 提高冷鏈物流實際操作者的素 質,從源頭上控制冷鏈物流的發展,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她告訴記者。 而據記者了解,英格索蘭近 年來也組織了不少高端冷鏈物流
會議,如中美冷鏈物流標準交流會,就邀請美國專家與中國決策者、企業交流冷鏈標準的相關經驗。劉芳說,這樣的高層會議可以讓中國的決策者、制冷行業、食品生產企業、物流企業等更好的認識冷鏈物流的重要性和解決辦法。“當然,我們是設備生產、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促進了中國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們企業的發展。”劉芳說。
除英格索蘭外,美國的開利公司近年來也開始熱衷于冷鏈物流培訓活動,用以提高其品牌影響力,培養潛在客戶。
國家應扶持
外企頻頻動作,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李北波就表示,他有些擔心英格索蘭的培訓模式。因為英格索蘭畢竟不是中國企業,雖然客觀上促進了我國冷鏈物流的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根本的目的還是在這個大市場里,獲取豐厚利潤。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張簽名同樣表示出了擔心。他說,美國企業向來在培訓問題上最積極,這樣可以影響國內從業人員的思想,并在無形中宣傳了自己的品牌。國外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潛在客戶,是一種開拓市場的手段,并在客觀上促進了行業發展,無可厚非。而且,這種方式也值得中國企業學習。“但如果大規模地外企都通過這種模式來影響中國的冷鏈物流市場,可能會出現由幾個國外大企業左右中國冷鏈物流市場的局面。到那時,整個中國的食品安全都會捏在別人手里。”張簽名說。
但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王國利教授,對此則要樂觀得多。他表示,中國的食品市場很大,不是某一個某幾個企業能夠操縱的。相反,他們的競爭,只要能夠促進中國冷鏈物流的發展,還應該鼓勵。但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從中吸取經驗,來更好地提高一線從業人員,尤其是農民的冷鏈意識和操作水平。
對此,張簽名認為,首先國家要加大扶持的力度,給企業更多的資金來做培訓。不僅要扶持冷庫、冷藏車這些硬件設施,更要提高農民、生產企業、物流企業等從業人員的素質。
其次是企業要轉變觀念。目前,很多企業不惜重金打造硬件,但是很少培育“軟件”——相關企業人員的素質。他們認為,提高人員素質并不能帶給企業直接的效益,而且培養的這些潛在人才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這是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觀念上的很大不同。”張簽名說。“除外,要想真正實現冷鏈物流的大發展,國家不光要投入資金、建設硬件,還要組織更多的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掃盲’,讓冷鏈物流真正普及開來。”李北波說。
文章來源:現代物流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