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是我國唯一的內河型區港聯動試點園區,自封關運作以來,在全國各區港聯動試點單位的支持下,加快資源整合,深化功能開發,園區開發建設成效明顯,特色優勢不斷顯現,有力助推了地方開放型經濟發展。”
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是全國區港聯動試點中具有“U”型布局特點的保稅物流園區。對此,該園區充分挖掘區港聯動“動力源”,全面放大區、港一體“三大效應”,努力做強物流特色品牌。
集散效應快速呈現 全球最大的化工物流企業荷蘭孚寶,以及荷蘭世天威、博斯勒,意大利曾亞,香港嘉里大通等知名物流企業紛紛落戶,帶來了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同時,物流載體建設不斷加快,現已建成萬噸級碼頭泊位6座、倉庫面積16萬平方米、儲罐76萬立方米、堆場16.8萬平方米。企業依托良好的配套,充分利用保稅物流園區政策開展業務,園區物流量快速提升。2010年上半年,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累計實現進出區貨運總量460萬噸,貨值46億美元。
特色效應凸顯優勢 目前,整個園區液體化工儲罐近100萬立方米,固體化工倉庫50萬平方米,年存放、轉撥化工品達300多萬噸,化工品年進出區貨運量占全區貨運總量的60%。張家港保稅區化工品交易市場預計今年成交額可突破400億元,將成為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它的報價成為我國華東地區化工市場的“價格晴雨表”。此外,在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的全力幫扶下,今年上半年,張家港共出口羊毛條1.2萬噸,進口羊毛6.3萬噸,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0%和34%,羊毛進口量占整個澳洲出口量的50%、全球的20%;進口亞麻1.2萬噸,占國內亞麻進口總量的34%;進口棉花21萬噸,占全國棉花進口量的13%,名列江蘇口岸第一。張家港口岸正日漸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羊毛、亞麻、棉花的集散、配送、分撥中心。
輻射效應加速擴展 近年來,隨著業務形式不斷深化,保稅物流園區所具備的保稅倉儲、國際采購、分銷與配送、簡單加工、轉口貿易、國際中轉等功能逐步在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得以體現。物流功能的有效發揮,進一步放大了保稅物流園區對當地和周邊區域經濟的輻射效應。今年張家港至歐洲的雜貨班輪航線開通以后,短短兩個多月,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大型鋼廠依托保稅物流園區出口的各類鋼材就達16萬噸,航班密度由第一個月的兩班增加到每月4班。船公司、港口和貨主三方正在籌備張家港至美洲、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航線,預計一年后僅鋼材班輪就可達每月10至16班。
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的試點實踐,既是促進保稅區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需求。可以說,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區港聯動實現了“區”與“港”的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成為提升物流的“強引擎”,良好的發展態勢必將為張家港保稅港區成為長江中上游地區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的“T形交接點”,逐漸成為遠東散化中轉基地,成為全球羊毛中轉和定價中心發揮積極作用。
整合空間資源 充分利用保稅物流園區西區與保稅區僅一路之隔的地理優勢,開辟兩區間專用封閉通道,整合兩區資源,使兩區成為集物流、加工與口岸功能為一體的具有保稅港區功能和特征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錯位上海港口 張家港港是我國大宗基礎性、原料性商品主要進出口岸,具有長期不可替代性,它作為上海港口的腹地支持和喂給基地,與上海形成了良好配套。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錯位上海港口,一是形成業務形式的互補,重點發展散貨進出口業務和國際中轉,與上海集裝箱業務形成錯位。二是加強業務經營的合作,開通與上海的直通點業務,實現雙贏發展。
輻射長江流域 積極鼓勵長江流域地區的企業共享共用保稅物流園區的功能政策,把原來本地區不能運作的貿易方式和模式拿到保稅物流園區運作,為它們提供重要的物流運作平臺,促進區域經濟在更廣范圍、更深領域、更高層次上加速發展。
用活園區功能 依托現有聯動監管系統,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聯動開發監管模式,努力實現保稅物流園區功能向加工制造業延伸、向鄰近其他碼頭延伸、向周邊區域延伸,真正用足用活保稅物流園區功能,構筑互動共贏的經濟鏈,進一步放大保稅物流園區的輻射面,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擁有特殊的功能,是保稅物流園區加快發展物流業的關鍵。因此,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用足用好物流功能,使特殊功能成為促進物流的“催化劑”
集聚合力,培育物流 作為江蘇沿江開發戰略重點規劃的現代物流園區,江蘇省委、省政府極為重視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的發展,把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定為“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張家港市委市政府連續3年每年劃撥50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保稅物流園區的基礎配套建設。張家港檢驗檢疫局積極參與關、檢聯動的檢驗檢疫管理系統電子信息平臺建設,對所有進出張家港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貨物從申報、布控、核查、登記、放行等全過程實施電子監管,大大增強了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出特殊監管區域貨物的監管能力,杜絕了法檢貨物以非法檢的名目偷過關口、逃避監管的現象。
聯動開發,提速物流 園區確立“跳出保稅物流園區發展保稅物流園區”的思路,全面實施聯動開發戰略擴大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比較典型的是與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之間實現液晶顯示器的轉關操作,使保稅物流園區之間的貨物流動成為現實;將保稅物流園區的功能延伸至鄰近港口碼頭,不僅使物流園區各項功能最大限度的顯現,而且在政策和功能上基本具備了與上海港主動配套、業務接軌的條件。此外,張家港檢驗檢疫局大力推行“無紙化”報檢模式,幫助企業走上通關“高速公路”。上半年,僅保稅區南港(張家港保稅區)橡膠工業有限公司就出口各類輪胎305.1萬條,貨值1.2億美元,連續3年保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張家港保稅區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市場運作,激活物流 成立江蘇揚子江冶金物流中心,引進國內最大的上海大宗鋼鐵和中聯鋼電子交易兩個專業電子商務平臺,使電子商務與現貨交易相互促進,推進市場的升級發展。自2009年6月開始招商以來,該中心累計注冊企業208家,注冊資本26.4億元。3年內,該中心銷售將達1000億元。
三位一體,提升物流 以配套工業區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為載體,大力吸引一些國際知名企業落戶,擴大物流需求。同時,不斷完善基礎配套和生產原料市場,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發揮紐帶的作用拉動物流發展。一個以各類知名生產企業為主體、以碼頭和儲罐為依托、以交易市場為紐帶的“三位一體”的專業特色物流大發展格局已經形成。目前,全區累計引進三資企業32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0家;建有萬噸級碼頭泊位18座,年吞吐能力超2000萬噸。
現狀分析
實現物流園區和保稅區功能互補
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并制約了保稅物流園區的進一步發展。
一是在體制層面上,口岸功能缺失,影響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雖然是“U”型布局形態,符合保稅物流園區綜合港區與保稅區雙重優勢的設計初衷,但由于沒有口岸申報功能,導致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口岸物流需求,不利于加快提升業務量。
二是在政策層面上,保稅區迫切需要保稅物流政策的支持。張家港保稅區與保稅物流園區緊密相鄰,盡管通過保稅區海關的合理政策整合,兩區之間已經實現了部分區域和功能互補,但由于一路之隔,在較大程度上對兩區功能的全面發揮和區域物流的便捷流通產生了阻滯。比如倉儲業務的發展,保稅物流園區內的倉庫業務繁忙,而緊鄰的保稅區由于功能受限制,保稅倉庫“吃不飽”,這顯然不符合通過保稅物流園區帶動保稅區發展的主題。
三是在操作層面上,存在一些制約保稅物流園區發展的因素。比如由于缺乏口岸信息共享平臺,給檢驗檢疫、海關的監管等方面帶來了難題。
目前,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共吸引了74家物流企業入駐,其中第三方物流企業48家,累計引進注冊外資1.4億美元。已有會員單位415家,操作員1300余個,門戶日訪問量突破4000次,與張家港永嘉碼頭等單位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實踐證明,張家港區港聯動保稅物流園區的建設,既有力提升了保稅區的綜合競爭水平,又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和周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