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出臺的第二年,相應的,也是其落實最為關鍵的一年。隨著配套資金逐步到位以及政策的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肯定會有較大發展,冷鏈物流產業也必將在規模和質量上有所提高。
但是,業內人士以及所有關注冷鏈物流發展的人都知道,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如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監管、標準不全、操作人員素質不高等,每一點都是冷鏈物流行業身上的病痛,而其中最為致命的就是行業標準不健全。
今年初,商務部批準發布了《黃瓜流通規范》等7項國內貿易行業標準,并于今年3月1日起實施。這7項國內貿易行業標準對黃瓜、番茄、青椒、洋蔥、豇豆、鮮食馬鈴薯、冬瓜等主要農產品的商品質量、等級、包裝、標識作出了規定,對產地采購、運輸、批發、零售等流通過程提出了具體要求。
該標準的頒布,將有利于推動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產品品牌化,降低農產品損耗,有利于推動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然而,這7項標準的具體細則卻無處可尋。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國內類似的標準都是明碼標價出售的。
原來,這些標準都是由相關企業制定,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不能做賠本的買賣。”該專家說,國內目前類似的農產品流通標準不下200個,包括倉儲、物流、銷售等環節,可是大多數都是停留在紙質化階段,并沒有人監督實行。
如果所謂的行業標準參差不齊,有無人執行,標準也不成標準,行業又如何能夠健全穩定的發展下去?
更多冷凍冷藏與冷鏈物流資訊,盡在舒適系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