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對于上海這樣人口稠密的國際化大都市,建立更嚴格和更完善的食品安全準入制度是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上海應該以國內最高或是發達國家的標準作為上海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質量控制要求,逐步凈化整個食品行業的環境,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形成食品質量趨優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民眾對食品安全產生了嚴重疑慮和恐懼心理,這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食品安全關系百姓民生大計,是比天還大的事!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對于上海這樣人口稠密的國際化大都市,建立更嚴格和更完善的食品安全準入制度是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愿與讀者共享:
對所有的上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完善和提高準入條件和標準。這包括這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在硬件和軟件的兩個方面。食品企業必須有高標準的生產環境和相關設施要求,如建筑結構、場所設置、冷藏設施、分隔布局、衛生要求、食品儲存、清洗消毒等。食品生產經營法定代表人是企業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有良好的誠信記錄。還應加強從業人員崗前及在職培訓,內容應包括法律、法規、規范、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崗位加工操作規程等,全面提高和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意識,對符合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標準才予以準入。
上海應該以國內最高或是發達國家的標準作為本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質量控制要求。如鼓勵相關企業獲得GMP、HACCP等國際公認的質量認證,推動有雄厚實力和優良誠信記錄的連鎖大型企業的發展,并以此將不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小作坊型的食品企業擋在產業準入門檻外。逐步凈化整個食品行業的環境,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形成食品質量趨優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還食品生產安全的綠地,致社會道德良心的回歸,保民眾身體健康的福址。
嚴格管理在種植、養殖、生產和加工的源頭中的違法行為。食品不安全的最大隱患是為謀取暴利而亂用、濫用食品添加劑和各種化學物的非法添加。諸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警示我們,在“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管理各個環節中,食用農產品源頭的管理更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在嚴厲打擊部分奸商的違法行為的同時,應該大大加強對食用農產品源頭的管理,研究和建立“農場到市場”的完全對接機制,逐步實現部分乃至所有與百姓生活密切的農產品(如豬肉、蔬菜、水產)全程可追溯到源頭,嚴格管理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銷售,嚴厲打擊非法添加物的使用,從機制上保障違法食用農產品和非法添加物無處遁形。
逐步提高外省市農產品和國外食品供滬的安全條件門檻。上海市是一個超大型的食品市場,50%以上的食品需要兄弟省市提供和從國外進口,對所有的供滬食品和農產品把好監管入口,逐步提高外省市農產品和國外食品供滬的安全條件門檻。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將食品安全的壓力向源頭傳遞,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全國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和標準,真正做到“敢為天下先”!
實施食品管理無縫銜接。嚴格食品安全準入的另一重要環節是在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農委、技檢、工商等食品相關監管部門應相互整合、協調和全覆蓋,減少食品監管的盲點和提高監管的效率,做到食品管理無縫銜接,違法食品無空可鉆。要逐步抬高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食品安全方面的進場門檻,規范和完善對食品的運輸和儲存、過期食品的回收和處理、進場食品原料的查證等各項工作。(厲曙光)
(作者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