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來,隨著傳統制造業利潤空間逐步縮小,為提高經濟效益,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目光投向了被稱作是"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雖然制造業發展現代物流的勢頭較猛,但觀念和模式都處于初級水平,存在許多誤區,導致成效不佳。鋼鐵行業表現尤為明顯,除寶鋼外,首鋼、武鋼、鞍鋼、沙鋼等大型企業近年來紛紛進軍物流產業,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效。

    鋼鐵企業“玩不轉”物流

    2011年至今,由鋼鐵生產企業在建、開工及擬建鋼鐵物流園項目達17個,多數項目已開建,且投資規模普遍超過10億元,最高達到300億元。但由于缺乏專業性人才,加上物流業投入產出周期較長,跨界發展往往面臨經營風險。在中國鋼鐵物流園出現局部過剩的情況下,已有一些鋼廠前幾年投資的物流園處于閑置狀態。

    相比跨界做物流產業,鋼廠不如扎扎實實的圍繞生產主業,優化自身的內部物流,從而提高整體效益。據中物聯統計,中國鋼鐵企業的物流費用率比日本高5個百分點。例如,一家年產1000萬噸鋼的大型鋼鐵企業,每天要煉焦煤1.6萬噸,其中49%靠汽運,按一輛車運35噸計算,要用224輛車。如此大的運輸量,任何單個鋼廠都無力承擔,必然需要外界物流的參與。

    近年來,中國鋼鐵企業物流外包比例不斷提高,提升了企業物流效率。2010年鋼鐵物流外包率高于全部工業調查企業17.8個百分點,處于工業行業較高水平。盡管鋼鐵企業的物流外包范圍在逐漸擴大,卻往往只局限于傳統運輸和倉儲環節,這樣的情況在中國鋼廠中大約占70%。

    衡量企業物流能否產生效益,效益有多大,必須從系統總成本切入。鋼鐵企業在做供應鏈物流規劃時,應追求系統總成本最優,而不只是單項成本最優;不能只考慮到某個部門、某項物流活動的效益,而應該追求供應鏈系統整體的總效益。

    近幾年來,河北鋼鐵集團、太鋼、寶鋼、武鋼等鋼鐵企業在物流改革方面先行一步,模式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對物流資源實施集中一體化管控。各鋼企增強企業物流的一體化管控能力,應對進廠大宗原燃料、生產環節倒運、鋼渣等廢棄物外運等生產物流、銷售物流統籌考慮,打破橫向分散、條塊分割、互為堡壘、重疊建設、內耗巨大的現狀,使企業內部物流與生產工藝鏈緊密結合,進而形成完整的企業內供應鏈,并與企業外向供應鏈搭建高效的接口。

    鋼材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信息絕大部分是不對稱的。鋼廠按照自己的計劃生產,產能過剩;而實際終端消費群體,卻不能夠按照自己采購需求得到計劃中的資源供應,供需之間沒有形成信息交互渠道,因供需脫節而導致市場混亂,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

    美國供應鏈管理專家克里斯多夫認為,21世紀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目前中國大多數鋼廠發展物流缺乏全局規劃,未考慮與鋼鐵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協同,沒有形成有效的供應鏈。尤其在鋼鐵供應鏈各節點之間,鋼廠與銷售商、加工企業、倉儲企業、運輸企業、終端用戶之間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協調機制,各自為戰現象嚴重。